国学的普及和流行,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渴求与反思。国学一定程度上就是国魂之学,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发展了市场经济,社会也成了市场社会,国人在西方一切东西都可以量化的引导下,从最初的惊诧到部分接受,并发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有用的无用的统统量化。殊不知良心、感情、恩义、责任担当怎么能够量化呢!
冰凉的数字怎么能够和具有血性精神的人联系在一起呢!毕竟人需要生存,可问题是,温饱解决了以后,人们并没有知足,内心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蒙蔽了人的眼睛。欲本意是欠缺,中国贫穷落后对物质经济有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更高的欲望又出现了,恶性竞争、缺乏规范,看上去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更深层次是人的问题。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现在也讲双赢共赢,竞争应该是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要和世界对话,就要拿出自己的东西,让世界有所得,有所收获。经济发达,富裕的生活让中国人体验到做人的尊严,这是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和思想根本相连,一个没有思想的人,难以想象;同样一个国家如果只能出口物质,那么绝对不是一种平衡的发展。文化的软实力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而这种软的实力,不只限于有多么悠久的历史而自豪,更需要立足于前人,来解决当代的问题,需要创新。
原创性体现在精神上,就是对民族的祖先,对当代人类的普遍问题有深刻的了解,有所反思,形成当代之道,为人类提供普适性的保障与借鉴。反思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的行为,这种反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刻的表现。中国社会进程中的反思令人有所借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乱不已,先秦诸子各抒己见,目的都是对当时的社会有所反思。魏晋南北朝民族分裂,人民颠沛流离,在隋唐道教佛教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儒家作为一种反动,又开始对人性的反思。于是,道学理学,心性哲学,大行其道,这都是特定社会时期人们反思的收获。
那么在当代,怎样面对市场社会物质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在政府主导下,个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怎样与从内心主动进行反思,见利思义,知恩感恩报恩,社会担当责任意识,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的精华,怎样传承?孟子讲,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古人把义看做出于人的本性之善而必然要做的事。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由此凸显。当代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经济发展了,人民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中国的发展成绩很大,问题也不少,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发展是人的发展,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国家的层面是政治,政治的背后是道德,道德显示的是人性。现在有些社会问题反映出政府功能的欠缺,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可是,作为个人也应从自身找问题。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如果拒绝了自身的心性修养,即使某些方面有所成绩,也不能稳定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人毕竟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各种弊端的直接受害者。人要从反思中寻找到答案,有些欲望可以满足实现,有些欲望绝对不可以实现,这个界限就是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有深刻而丰富的阐释。中国的道有天地之道、自然之道、人之道,那么,人之道就是社会之道,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方法和道路,最根本的就是人之为人的底线,而这些恰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道对欲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限制。那种空谈自由,无限制的欲望,只能在自身满足的追求中毁灭人自身。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是物质富裕,也只能为富不仁,也就陷入了“自私让人变富,而富了人更加自私”的循环之中。
庆幸的是,国家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2013年习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到2014年的世界儒学大会,再到近来的中央和山东省关于总书记讲话的落实情况的检查,显示出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现实提供了作为发展的契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在经历现代浩劫的全盘否定后,担当的责任更加重大。清除古代思想所带来的消极的负面影响,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要面对不同的阶层,寻求合适的方法传承不同的内容,让接收者乐意接受并践行它。既要有作为理论指导的价值理念的提炼,也有普及性的个人修身和道德层面的大众哲学,为经济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总的发展的方针指导。只有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个社会才能有所进步与发展,才能在与世界对话中有所贡献,才能真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才能提炼出作为核心的价值观。
整体层面上的动力,来自政府的主导与支持。首先应该整合现有的研究教育资源,包括大学和研究院等研究性机构,尽快尽好的把对传统的研究和现实的问题紧密结合,而不是坐以论道,把国学变成书斋里的学问孤芳自赏,这就需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统教育包括大中小学教育应该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研究生教育首当其冲,既有受教育的一面,又有研究的角度。整合研究生教育迫在眉睫,首先要整合众多的各自为政的研究机构力量,集中强有力的师资力量进行专业基础研究。研究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圣人之乡的地理优势,对本专业本地区的学生进行施教,尤其是纯正的国学教育,绝不应只做研究不做教育。然后以学生作为种子散播于社会,进而生根发芽,实现文化的传承。要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提出的建设首善之地的计划,首先在国学的发源地孔孟之乡实现传承与践行。
济宁的乡村儒学普及开展得非常好,尼山圣源书院非常接地气,是儒学在民间推广的很好形式。事实证明,只要真正对人民心怀感情,用心去做,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很多,证明民众对传统文化是认同的,而且非常渴求。呼唤良知的回归,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些民间团体几年前已经开始各种义工和志愿者形式的实验,有的效果很好;但是,不可否认有一些也带有谋利的性质,如一些针对儿童的所谓的国学培训班。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对其管理引导。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一定程度上就是顺乎民意。现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推行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普及性的传统文化读本很好,不只是孩子愿意读,很大程度上家长也非常愿意读,毕竟过去中国社会对传统孔孟为代表的文化,造成了实际的一种时间上的断代层。
过去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金钱和物质方面,忽略了家教精神道德层面的培养,作为家长自身也需要补上这一课。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居功至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纽带。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道德之国,现实国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准,却下降到危险的边缘。社会的呼唤,人民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作为这种普及层面的大众国学,就是要不离生活本身,紧紧扣住人们的日常生活,把基本的家庭社会礼仪伦理道德重新树立起来。当地政府应积极探索在基层社区和厂矿企业进行落实的合适的方法,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宣讲团进基层,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民众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要谨防成为一种短时间的流行,更不能做成文化的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