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孟母教子开创中国古代重“家教”、传“家风”的文化传统以来,历代“世家名门”,其“世家家风”必“忠厚传家久”。
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一百九十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二百四十余人,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这与曾国藩严谨的家风是分不开的,为后人津津乐道。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说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氏祖传家规家风中的“三致祥”和“四字诀”,实为一部珍贵的家庭教科书和教育经典,闪烁着孟子思想的光辉。“三致祥”是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四字诀”为“勤俭孝友”,即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孝、和、恕是家庭祥和、兴旺的关键。人无孝不忠,人无孝不立,孟子认为“孝”是“仁”之本。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仁”的重要内容就是孝顺父母。其次,孟子也认为“孝”是维护宗法社会统治秩序的根本。他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只要每个人都亲爱父母、尊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顺,家和人显贵。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立己达人”“强恕而行”就是推己及人的宽恕思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宽恕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给人出路就是给自己出路。“勤俭孝友”是做人之根本。家庭成员人人幸福,家庭才幸福;人人无忧,家庭才无难;人人自律,家族才兴旺。孟子曾说“得志不为奢”。就是说,有钱了,不要花天酒地,甚至暴殄天物;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就是说有权了,不要贪赃枉法甚至欺压百姓;有势了,不要声色犬马甚至为非作歹。孟子对那些出则锦衣香车、前呼后拥,入则华宅美食、妻妾成群的奢侈行为,作了无情的鞭挞。曾国藩更是勤俭的楷模,他有个外号叫“一品宰相”。因为他每饭只食菜一品,就是一碗饭、一碗菜,从不奢侈。不论权位多高,一生皆然。曾国藩考中进士时,做了一件天青缎马褂,这件衣服一穿就是30年。平常也舍不得穿,过年过节或有庆祝活动时,才拿出来穿一穿。直到他死时,这套衣服还跟新衣服一模一样,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像样的新衣服。平时都是粗布衣服,补丁摞补丁,寒酸素朴,与平民一般。对孩子曾国藩也是不断进行俭朴教育,他在信中对其子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仁即爱人,义则是有能力的人要“铁肩担道义”。他认为在个人修养方面,苟能扩充四端以至于极,则“仁义礼智”全备,则“内圣”的境界已经到达,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仁者无敌,仁者无忧,仁者爱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国藩也谆谆告诫儿子纪泽、纪鸿道: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是一个家庭的吉祥之兆。又说:“兄弟和(和睦),虽穷氓小户(贫穷无名的人家)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富贵大家族)必败”。要家和睦邻,帮助邻里,结交益友。
曾国藩有过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其实就是孟子浩然之气以及贫贱不能移的绝好诠释。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一脉相承,令人敬佩。
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一百九十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二百四十余人,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这与曾国藩严谨的家风是分不开的,为后人津津乐道。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说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氏祖传家规家风中的“三致祥”和“四字诀”,实为一部珍贵的家庭教科书和教育经典,闪烁着孟子思想的光辉。“三致祥”是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四字诀”为“勤俭孝友”,即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孝、和、恕是家庭祥和、兴旺的关键。人无孝不忠,人无孝不立,孟子认为“孝”是“仁”之本。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仁”的重要内容就是孝顺父母。其次,孟子也认为“孝”是维护宗法社会统治秩序的根本。他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只要每个人都亲爱父母、尊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顺,家和人显贵。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立己达人”“强恕而行”就是推己及人的宽恕思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宽恕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给人出路就是给自己出路。“勤俭孝友”是做人之根本。家庭成员人人幸福,家庭才幸福;人人无忧,家庭才无难;人人自律,家族才兴旺。孟子曾说“得志不为奢”。就是说,有钱了,不要花天酒地,甚至暴殄天物;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就是说有权了,不要贪赃枉法甚至欺压百姓;有势了,不要声色犬马甚至为非作歹。孟子对那些出则锦衣香车、前呼后拥,入则华宅美食、妻妾成群的奢侈行为,作了无情的鞭挞。曾国藩更是勤俭的楷模,他有个外号叫“一品宰相”。因为他每饭只食菜一品,就是一碗饭、一碗菜,从不奢侈。不论权位多高,一生皆然。曾国藩考中进士时,做了一件天青缎马褂,这件衣服一穿就是30年。平常也舍不得穿,过年过节或有庆祝活动时,才拿出来穿一穿。直到他死时,这套衣服还跟新衣服一模一样,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像样的新衣服。平时都是粗布衣服,补丁摞补丁,寒酸素朴,与平民一般。对孩子曾国藩也是不断进行俭朴教育,他在信中对其子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仁即爱人,义则是有能力的人要“铁肩担道义”。他认为在个人修养方面,苟能扩充四端以至于极,则“仁义礼智”全备,则“内圣”的境界已经到达,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仁者无敌,仁者无忧,仁者爱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国藩也谆谆告诫儿子纪泽、纪鸿道: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是一个家庭的吉祥之兆。又说:“兄弟和(和睦),虽穷氓小户(贫穷无名的人家)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富贵大家族)必败”。要家和睦邻,帮助邻里,结交益友。
曾国藩有过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其实就是孟子浩然之气以及贫贱不能移的绝好诠释。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一脉相承,令人敬佩。
曾府三杰图
曾国藩故居客厅正中挂的是曾府三杰图,中间的是曾国藩,左边拿扇子的是他的九弟曾国荃,右边是其子曾纪泽,旁边的对联是:“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大意为:斜靠着枕头,以前的师友都在眼前浮现,合上书,书中的余味久久还在心中,曾府把教育看得很重,读书永远摆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