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有个葫芦套,是个影视基地,拍了不少影视作品。曲阜也有个葫芦套,是个民俗观光村,紧挨我老家的一个小山村。
原本打算五一回老家,因创卫,没能成行。五四得闲,遂坐通往老家的公交,提前一站在葫芦套下车,看看这个和以前大不相同的小山村。
这长长的葫芦架,原本应该挂着长长的葫芦,只是现在还不是长葫芦的季节。遗留在藤架上的半节丝瓜瓤,表露了那干枯枝蔓的身份。想必五一那天,这藤架下应该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这个时候,只有镜头外的我和镜头里的她。
葫芦套,因何而得名,对于我这个在龙山脚下度过了青葱岁月的六零后,从没想过其名字的由来。这次看了展示牌,才知道个一二。说“铁拐李”神游蓬莱路过此地,见一村落炊烟袅袅,村中男耕女织,童叟相悦,宁静安详,遂感叹乃“福禄”之地。遂取宝葫芦中一籽抛下,愿村落葫芦兴旺,福禄兴旺也。又因村落安置在山套中,遂有了葫芦套之名。
龙山,是九仙山风景区的龙头。葫芦套村就在龙头下,或者说在龙的下颚处。(因为老家龙尾庄这个名字,让我纠结龙山究竟是龙首还是龙尾,因为龙尾庄和葫芦套原先就挨的很近,现在更是连在了一起。这样看来,龙山是九仙山这条巨龙的尾巴也说得过去。)《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北游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北游的农山,应该是现在的龙山,也就是整个九仙山系。在九仙山中段山脉,那个浑然天成的孔子行教石像,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处在显眼处的这个显眼的院落,现代中透着质朴。墙外那口房主不舍得丢弃的大缸,仍彰显着主人曾经的富足。
龙潭、龙泉,水脉相通,即便干旱年月,仍水清涟涟,哺育滋养着小村人家。
“近者悦,远者来”葫芦套的确变了样,变得漂亮了,这大概就是现代农村的样子吧。
七十户人家的村庄,宁静而安详。宽敞整洁的石板路,不见一个人影。人都去哪儿了?上午十点左右,记忆中这个时候应该是吃早饭的时间,还保持着日出而作的习惯呢!
记忆中农家人吃饭,喜欢端着饭碗,或站院墙外,或蹲大门口,和对家邻居边吃边聊,那种邻里和睦的情景的确让人怀念。也许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已难已再见这种情景,但山村人的质朴善良却永远没有改变。
葫芦架旁,有一个漂亮的院落。院落外是一个三角形的开放的院子,站在院子往东一望,依稀能看到远处九山顶上的庙宇。这开阔的视野,翠绿的景致,宁静而悠远,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感叹间,房屋内走出一五十多岁的妇女,热情地和我们搭讪,并介绍身旁她栽种的月季花。月季花半人多高,一人和抱不来。花大如碗口,红红艳艳,近闻,清香扑鼻。微风徐来,满院的花香飘荡开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女主人问我们渴不渴,累不累,她的热情,如月季般,令人温馨。
这样的山村院落,相信每一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见到后都有要小住几日的冲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说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这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真正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还是这种远离了城市喧闹的,在发展中仍保存着那份质朴的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