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现在喜欢用“丝绸之路”概念做文章。“一路一带”战略就基于这个概念,这两天说的“丝路基金”也是这概念。
但是概念这东西需要回归到语言层面分析,然后再回归到精神层面,才好站得住。否则师出无名,有点生搬硬套。
你知道,“丝绸之路”这概念,最早不是我们天朝人提炼的,而是出自19世纪德意志帝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之口。后来,同样是德国人胡特森撰写成了《丝路》一书。从此,“丝绸之路”就固定下来。想想,德国人哲学思维发达,概念就是哲学的模块。也不枉他们有这名声。
但是,概念总要回到语言层面才好。“丝绸之路”总归离不开丝绸,虽然那贸易路线上不全是这玩意。
回到丝绸,就回到了古代蚕文化。中国养蚕历史最早,而且很早就形成一种图腾。
胡厚宣先生论文《殷代蚕桑和丝织》统计说,甲骨文里,直接从蚕的有5个字,从系的有81个字,从丝的16个字,从束的46个字。它们对应的现实,主要是原始的生活材料,有的还不是成衣,这说明,那时蚕业社会分工已经相对成熟。
考古发掘早就证明,在陕西、河南、山东、江南尤其浙江一带等许多地方,都有古代蚕桑业的遗迹。
这种局面,说明,桑蚕意像已经渗透普通民众生活,成为生存必需。在神秘主义年代,长期沉淀,就会成为一种图腾或神话。
甲骨卜辞里有“蚕示三牢”说。“示”,祭祀。“三牢”,也及牛、羊、猪三种牺牲。意思是用牛、羊、猪来祭祀蚕神。
甲骨卜辞里还有一句:“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十三月。”所谓“元示”,是指祭祀商人的祖先上甲微。你看到,祭祀蚕神,跟祭祀老祖宗出于同一个语义层面,显示出一种庄重。
而且,你应该读过“成汤祷雨”的传说,他祷雨的地方,就是在桑林。说明它具有象征意义。
《诗经》里有“抱布贸丝”。交易都有了,作为生活资料,肯定已经相当成熟。《诗经》一些诗歌成于西周,说明还要可以往上追溯很久。
说农业、田园,常常说所谓“农桑”,其实这个词汇本身就说明了一种耕织的生活。至于后来关于桑蚕的文化,那就世俗化了。
你看,“丝绸之路”,其实是古老中国文明的传播史,它就是建立在成熟的农耕、农织的文化背景下。相当长时期,蚕桑一直作为图腾符号存在。
因此,我们的“丝绸之路”,它的形成,是有牛逼的文化背景的,我们师出有名。
今人提炼这个概念,如果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底色,只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的口号,说贸易立国,大国崛起与扩张,单纯作为一种战略口号,搞“丝路基金”或者其他异化过头的金融世界,那可是一种忘本的行为。
农业、农业、农民依然是中国社会最难解决的问题。所以,主席提出这个一路一带战略与丝路经济时,心里应该有古老的桑蚕情结才好,桑蚕作为图腾当然要不得,但现代中国,很大程度上,依然带有农桑之国的风貌。在这个崛起的时代,在对外经营国家战略时,如何能重新激发中国古老农桑文明的价值,这个可是不能忘记的哦,我再夹点私活,尤其是我们鲁西南农村,拜托了,主席,那是您媳妇彭丽媛老家。虽然她没干过农活,但是那里毕竟是农村,何况你干过不少农活,谢谢了。
首发百度百家,原文地址:http://wangruchen.baijia.baidu.com/article/3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