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晚秋时节,漫步在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明媚的阳光下,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各种绿化树木依然苍翠,淡雅的小菊花毫不羞涩地向过往的路人展示着美丽的容颜、透溢着清新的香气,几株300多年树龄的猪牙皂树葱郁而安祥。村民孔令燕笑着对记者说:“这两年,我们村里变化可大了。路硬化了,街上干净了,还栽了树、种了花。前几天,我绣的十字绣财神还被一个来玩的人以688元的价格买走了。现在的生活是真美真好。”
北齐村的蝶变只是邹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邹城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内涵提升,集中投入、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香城、城前、中心店三大片区正在加快推进,年内全面完成环境整洁村建设任务,建成生态文明村8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
创新理念,规划引领拉升美丽乡村建设标杆
10月22日上午11时许,走进香城镇老龙湾村村民房祥芳的家,久违的原生态乡村感觉便油然而起:屋门前,挂着一串火红的辣椒、一串绿色的梅豆、一串洁白色的大蒜。“这些都是装饰品,都是房祥芳自己做的,屋里架子上还有一些”,陪同记者采访的香城镇宣传委员林丽笑着介绍说。记者走进屋内,放着荣誉证书的架子上,摆着两只绢制的五彩斑斓的鹦鹉和一只开屏的孔雀,个个都栩栩如生,让屋内别有情趣、充满艺术韵味。
展示美丽乡村的高品位正是邹城市所一直努力倡导的。在推进美丽乡村进程中,邹城市积极树立新理念,按照“三化统筹发展、城乡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领城乡一体发展的总抓手,今年初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镇区、园区、景区“三区”融合,环境整洁乡村、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三村”同建,通过三年努力,使60%的村庄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20%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标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
为使美丽乡村建设凸显高标准、高水平,邹城市把科学规划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坚持顶层设计为先,主动对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团队,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示范片区详细规划,确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庄绿化、污水排放等14项任务目标。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先后赴江苏丹阳、浙江长兴和桐庐、淄博临淄等地考察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时序,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6月18日,邹城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济宁市唯一一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市区。
科学规划需要强力推进落实。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邹城市按照“四位一体”、“一岗三责”的领导体制,调整设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五名市级领导同志牵头挂帅,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夯实镇村两级主体责任,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卡死时间节点,倒逼工作落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点面结合,示范带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香城镇小莫亭村是颛孙子莫的故里。为加快绿化美化环境,打造美丽乡村,今年该村按照“北方乡土特色、生态田园村庄、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定位,围绕“村在林中、家在花中、人在画中”的设计目标,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和村庄周围空地,以道路绿化、庭院绿化、村周绿化为主体,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要求,突出地域特色,选择乡土绿化树种,见缝插绿开展植树造林,使用当地石材砌垒花池,因地制宜打造景观节点。截至目前,全村共建设河滩用材林160亩、围村林120亩、育苗基地300亩,村内栽植香花槐、垂柳、高杆石楠、西府海棠等各类高干树木5000余棵,栽植冬青、金边黄杨等各类绿化小苗15万株,种植草坪300平米,全村林木覆盖率达到40%。村内聘请保洁员2名、绿化管护技术人员5名,专职负责卫生保洁和绿化苗木的管护,同时发动村民加强管护各自门前苗木。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美。
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邹城市坚持“先易后难、示范引领”原则,三年拿出2亿元资金专门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市财政列支2000万元集中突破香城镇1个济宁市级示范片区和城前镇、中心店镇2个邹城市级示范片区,为该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积累经验、设立标杆、提供借鉴。
打造香城镇桃花园示范片区。以郭桃、房桃、康桃、杨桃、西徐、北齐、小莫亭、老龙湾8个示范村为中心,深入挖掘“子莫故里”、“徐辟故里”、“幸福北齐”、“民康乐桃”、“梨园人家”等乡土文化,打造“邹东深呼吸,醉美香城游”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已投入资金2300万元,整修村庄道路39公里,修建排水管网37公里,栽植苗木1.3万棵,建成多级串联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7处,片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城前蓝陵桃花源和越峰山示范片区。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涉及城前、刘庄、孙厂、石门、越峰、渔汪岭、土门7个示范村,总人口1.6万。片区相继实施生态绿化、景区建设、环境提升三大工程,统筹推进蓝陵湿地、越峰山、十八趟等一批A 级景区创建。目前已栽植绿化苗木1.1万棵,完成灵泉湖扩容、古炮台遗址保护等工程建设。越峰村被《人民政协报》确定为首批21个“我为家乡做规划”公益圆梦工程实践试点村之一,将免费获得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并引进1-2项带动村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项目。
打造中心店镇九龙山示范片区。围绕富东花园社区、龙山、尚寨、大元、小元、溪湖一区五村,规划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1.9万。片区重点发展农业采摘、民俗旅游、特色农家乐三大业态,建设村民广场5处、花园3处,整修道路5公里、沟渠2公里,立面改造1万平方米,带动片区整体环境全面提升。在三大片区的带动下,其他镇街分别启动实施了3-5个村的1个示范片区建设,目前,各镇街示范片区均已铺开基础建设。近日,该市市委常委会又专题研究实施美丽乡村扩面工程,明确市财政将列支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并采取指挥部定期观摩形式,增强工作压力、营造工作氛围。
夯实基础,丰富内涵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走进香城镇老龙湾村,眼前风景和两年以前截然迥异:土路变成了油路,“几大堆”变成了“几大美”,小广场上异常热闹,街两旁文化墙把村子装扮得更加靓丽。围绕建设“美丽乡村”,集全民之智,老龙湾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新环境”为主线的创建活动,开展环境整治,绘制文化墙,粉刷乡村文明标语,修建健身广场,做好村庄卫生整治工作,并坚持教育引导、道德实践和集中整治的结合文章,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广大农村群众受益受惠。为此,邹城市坚持按照小城镇建设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美丽乡村片区延伸,对集中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财政按照镇政府投资额度的50%予以奖补。
以农村生态田园化为标杆,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按照“让农村和城市一样美丽”的目标,市镇村两年累计投入资金9.47亿元,全民提升农村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建设。率先突破村庄道路建设,坚持市域主干道与农村道路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完成了303公里市域主干道、2800余公里农村道路、4120余公里附属工程,形成覆盖县域的“大路网”体系,打通了美丽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大力实施“三清四改”,清理“三大堆”4870处、河道垃圾1381处,完成农村392户厕所、厨房改造任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2012年以来投资1.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亿元,完成退耕还林9万亩、建设林网5.6万亩、建成绿色通道320公里,栽植绿化苗木3000万棵,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5.2个百分点,形成“显山透绿、园水相亲”的优美自然风光。
以农民生活城市化为标杆,推动美丽乡村服务配套。坚持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加快实施城乡环卫、公交、供水等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下乡”。实行城乡环卫一体,把城乡环卫管理全部推向市场,镇镇建有垃圾中转站、村村配有保洁员和垃圾处理池,实现了“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运作模式,达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的标准,被住建部列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典型。推行城乡公交一体,新开通镇村公交线路22条,投入城乡公交车辆145台,行政村公交通达率90.1%。推进城乡集中供水,建成农村供水设施563处,改善85万人饮水条件,年内实现邹西平原供水一体化。实施城镇燃气一体,铺设管道112公里,年内实现镇驻地燃气全覆盖。
以行为素养文明化为标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从培养村民良好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修养入手,扎实开展以“爱、诚、孝、仁”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创新开展“三新四美”文明创建活动,成立“孟母讲习团”,通过文化引导、课堂辅导、入户指导等形式,对村民的生活习惯、家居布置、文明礼仪、文化素养等进行培训。优化提升农村文化活动场所272个,创作精品剧目10个,开展惠民演出1000场次,为农民送电影1.2万余场次,传播了正能量、倡树了新风尚。
打造品牌,丰富业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支撑
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进入邹城市城前镇梨杭林场,顿感空气清新、舒适怡人,时不时会有“全副武装”的“驴友”们从身边疾驰而过。在这里,人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切都变得轻松恬淡。近年来,城前镇在康王岭流域规划建设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万亩蓝陵桃花源,在2013年完成总面积达6000亩的一期工程基础上,今年分蓝陵桃花源二期、马河流域两大片区实施退耕还林,总面积达1.3万亩的蓝陵桃花源工程已完工。东康王村村民张振启说:“政府花钱从俺们手里买地建万亩桃花源,俺们加入了合作社,等见了果还有分成。”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是要给乡亲们造福。邹城市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格局。
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投入资金1.1亿元,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启动土地整理项目53个,新建沟渠150公里、生产道路18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坚持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启动农村产权交易试点工作,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先后流转土地16.9万亩,新建邹鲁生态园、绿鑫春、三山农业等一批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建成张庄大樱桃、中心店草莓、石墙核桃等10个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形成“一镇一产业、一村一品牌”建设格局。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市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技能改造等方式,对获得三品认证、名牌称号的产品以及实施产业化、标准化建设的企业予以重点培植。目前已形成林果、畜禽、食用菌、瓜菜、粮油、水产等10多个产业体系,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5个、绿色食品认证27个、有机食品认证14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商标14个。
不断壮大生态产业。放大邹东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蓝陵桃花源、越峰山、五宝庵山、狼舞山等生态景区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村庄发展乡村游、生态游,努力打造一批A级景区,打响“邹东深呼吸”乡村旅游品牌,7个镇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城前镇石门村、香城镇尖山村、田黄镇杨峪村等6个村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创建“山东省精品采摘园”3个、“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
激发活力,打造龙头着力突破小城镇建设
位于邹城最东部的山区镇城前镇,如今每天都在上演一桩桩喜人的新“城”事,一个个昔日的小山村,通过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华丽变身现代化新农村。戈河花园、富居花园等新型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镇驻地旁的蓝陵湿地公园成为群众休憩放松的好去处,小微产业园不断吸纳着当地居民就业,配套完善的汽车站、学校、医院、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小城镇的承载力和服务水平,不仅彻底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吸引了周边平邑、滕州、泗水等地的群众前来安居置业。
小城镇上联城市、下接农村,是统筹城乡的融合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龙头。邹城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按照“以人为本、产城一体、市场运作”的理念,突破小城镇开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区域制高点。
抓好镇驻地建设载体。高标准编制了13个镇的镇域总体规划以及小城镇建设、小微产业园区等专项规划,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融合。东部抓城前、中部抓香城、西部抓石墙,三点带动小城镇建设全面破题。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地产开发、产业培育、驻地景观“五个同步推进”,推动村庄向社区靠拢、人口向社区集中、社区向镇驻地集聚,近两年约8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强化小微产业园支撑。坚持产城一体推进,出台项目异地安置政策,明确要求山区镇不再发展大型工业,重点建设小微产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深加工型、轻工制造型等小微企业,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目前已建成小微产业园区8处,入园企业85家,提供就业岗位1.2万多个。
突出市场化运作导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跟进、多元投入”的原则,出台新增财力市级留成全额返还、小城镇开发项目土地纯收益全额奖补、新型社区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奖补、镇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归镇所有等4项政策,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盘活原供销社、粮所等闲置资产进行商业地产开发,张庄镇凤凰山社区、大束镇新陆滨湖社区、石墙镇世纪祥瑞社区等17个市场化运作项目进展顺利。
实施强镇扩权改革。围绕提升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扩大镇政府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权限,赋予市场化用人自主权和社会治理执法资格,推动城市管理体系向小城镇延伸,全面强化城镇综合管理。坚持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把28项项目行政审批权、24项小城镇建设行政审批权、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权下放到位,激发了发展活力。
一步一景,一村一韵,一个个特色村如明珠般在邹城这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它们不再是村庄的代名词,而是一道美丽乡村的风景线、一幅展示农村人居环境蝶变的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