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邹城文物普查队在峄山镇东颜庄村进行调查时,新发现1祠、1台、1民居、2碑、4桥,共9处文物点,是普查以来新发现文物点最多的村庄。
1台——主席台,位于庙南十余米处,东西向,砖筑,沙灰抹,高4.74米,南北厚1.08米,座东西宽3.74米。北面正中原绘毛主席像,现已模糊,右左两侧镌刻有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南面正中红字书东颜村民约,稍有模糊,右左两侧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上侧镌“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下侧墙体镌有3个“忠”字,极富文革色彩。
1民居——张氏庄园,堂屋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前有回廊,硬脊、歇山、单檐、灰瓦,进深4.50米,东西长10.40米;西有配房一座,南北长9.50米,东西宽4.20米。现为张建强一家居住,梁柱少漆,厅房及配房山头墙稍有裂缝。据张氏族人介绍,该庄园为咸丰年间张广龄买西故下旧材料所建,原为三进三出,堂屋原有匾、屏风,堂后有后花园,西南角有角楼,当时规模之宏大远近闻名。
2碑,一是建醮演戏塑神碑记,清乾隆25年,南北向卧,底部稍残高1.67米,宽0.63米,厚0.16米;二是重修三官庙碑记,康熙39年,南北向卧,高1.11米,宽0.72米,厚0.20米。
4桥——4座古梁桥,位于村内的相交的两条小河之上,其一为单孔,其余为3孔2墩,桥面和墩均由条石、块石垒筑而成,其中以两河交汇处的遇便桥最为名。遇便桥,南北长13.40米,净跨5.45米,东西宽3.30米,桥墩长3.70米,厚0.40米。据村名介绍,4桥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桥头原有碑一块,水井两眼,现仅存碑冒,4桥就像一条水龙,遇便桥为龙头,两条小河就像龙须,南北两眼水井就像龙眼,西面的小桥与河流就像龙身和龙尾。
东颜庄位于峄山镇政府驻地西南3.50公里,春秋战国时期为邾国的盐场,历来为交通要道,后因颜与盐同音故称大颜庄、东颜庄。独特的地理风貌、优美的故事传说编织着东颜庄变迁的历史,跨越古今的建筑式样与遗存凝汇在流经该村的河流之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风景线,该村9处文物点的发现为村中文化与民俗资源的发掘奠定了基础,也必将为其和谐村居的建设带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