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济宁高新区与甲骨文公司战略合作协议暨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圣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继惠普等之后又一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济宁,是甲骨文公司目前在中国布局中唯一的OAEC项目,标志着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济宁市在转型发展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济宁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市域总面积的36.7%含煤,已探明储量140亿吨,是全国13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和国家新规划的7个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煤炭产业奠定了济宁的工业基础,但也带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稳定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损失剧增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面对煤炭产业在经济总量中过度“肥胖”,面对“煤尽城衰”的魔咒,济宁的决策者们超前思索、积极应对,确定在煤炭开采鼎盛期先行一步,超前谋划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早在2007年初,济宁市就作出了“经济战略转型”的系统部署。经过数年实践,特别是随着中央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出台,充分证明其主动推进战略转型实乃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2010年7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来济宁视察时,对我市主动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转得早、转得快、转得好”。
对一个城市来说,实现转型发展,通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济宁仅用七八年时间就在依靠转型调整促进跨越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资源鼎盛期主动转型的先行城市之一。
以新型工业化支撑转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引导煤炭行业加快转型:转型不是舍弃资源,而是放大资源优势。控制煤炭资源开采规模和速度,严格控制超能力掠夺式开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谋求产业新生,突出抓大产业、大项目、大园区、大招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投资20亿美元的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地建设;紧随其后,中兴通讯集团、甲骨文等世界巨头公司也纷纷布局济宁。这些产业大鳄的集群式落户,将一举使济宁IT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以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突破口,2013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930亿元、占比达到4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两年累计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36.9%。强力突破文化产业,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启动建设50多个先导性、基础性文化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运河物流”品牌,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
以科技创新助推转型。2013年,我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11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国家层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99家。高新区高效传动与智能铲运机械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拥有国家层面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率先成为济宁建设的国家层面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并率先建立全国天使基金母基金。
以城镇化带动转型。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按照“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思路,构筑新型城镇体系。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3%。全方位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南部太白湖生态新城开发建设,推进东部科技新城、济北新区、西部运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老城区重点片区开发。
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实施“生态突破”战略,打好“三年行动计划”攻坚战。实施10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推进环保治污,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开展生态绿化,平均每年治理采煤塌陷地1.5万亩,基本实现了开采与治理同步。
近年来,济宁市在转型之路上“漫漫而求索”,赢得了可持续发展主动权,在新起点上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上半年,在宏观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共性困难和煤炭量价齐跌、效益大幅下滑的特殊压力之下,我市经济年中答卷依然靓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3.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4.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际利用外资43489万美元,增长58.1%,居全省第二位……经济格局出现了三个重大变化:上半年,全市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75%; 高新技术产业超过工业增速、占工业的比重达到24.5%;服务业超过GDP增速、占GDP的比重达到34.9%,已成为支柱产业。
翔实的数字、喜人的局面,昭示着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真正转出了活力、调出了精彩。
以万达为代表的一批商业巨鳄云集济宁,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现代服务业转型进程。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引领,坚持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营造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局面,为实现转型跨越、打造经济升级版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创新政策体系作为转型之要
政策决定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创新导向的政策合力,切实解决当前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济宁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围绕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市级引导转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支持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2011年,市政府出台《济宁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刻分析并准确把握科技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确定“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明确7项重大创新任务,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和五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济宁市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意见》,对全市科技金融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引导金融力量对自主创新进行支持。2012年,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把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的产业给予重点支持。2013年,为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技型企业,市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济宁市“331”企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扶持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鼓励创建科技型小微企业。目前,总体有规划、落实有重点、配套有支持的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在我市已基本形成。
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型之基
近年来,为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我市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市级财政每年列支科技与人才专项经费1亿元以上,3年内共筹集近10亿元。各县市区和企业也都显著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了政府与企业相互协同、产学研相互依托的新局面。3年来,我市共完成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600余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00余项。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2013年全市申请发明专利1450件,同比增长11.71%,授权发明专利509件,同比增长116.6%,增幅居全省冠军。
成立于1991年的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载着全市产业转型的希望。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全力支持其建设与发展。在量身打造最优惠政策环境的同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和服务能力,构建起人才、信息、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等一批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2010年,济宁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高新区。“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纇”。创新,需要鼓励,需要支持,同时也需要宽容。近年来,我市把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并提并大力倡导,使得全社会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如意科技集团在自主创新中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终于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其中“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织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前,我市科技资源匮乏,改变资源结构的根本出路就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此,我市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面向企业需求,立足市场导向,通过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等举措,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了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高标准建设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省科学院济宁分院、国家LED检测检验中心、济宁市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园,推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分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落地建设。现在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孵化器面积12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700个。市政府先后与清华、复旦、浙大等著名高校院所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我市已连续承办11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组建了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出“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我市着力发展科技金融———市政府成立了科技金融领导小组,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科技金融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全市科技金融工作的快速发展。2013年9月,济宁科技信贷担保合作联盟、济宁创业投资(基金)合作联盟成立,开展多种形式的科、银、企对接活动10余次。2013年12月,济宁市科技金融中心成立,打造出高效、便捷的企业融资新模式。如今全市共有创业基金15支,基金规模40亿元;投资企业19家,投资金额12.3亿元,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160亿元。
把高端人才引进作为转型之本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不仅是新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提升。为此,我市把人力资本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商引才,以才聚商,实现项目与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有效减少或避免产业发展中由于人才和创新能力匮乏所导致的“木桶效应”。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511”计划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等政策,调整工作导向,把科技资源向科技人才和团队倾斜,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原则,鲁南工研院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人、院士2人,入驻创新创业团队16个,着力建设“五支人才队伍”、聘任薛群基等125名专家为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首批“特聘专家”。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奖励力度,设立全市科学技术奖,鼓励各类人才不断创新、加快创新,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转型,不仅为资源型城市的未来注入了发展活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近几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全市工业产业的平均增速。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超过工业增速、占工业的比重达到了24.5%。全市转型升级百户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收、利润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3.2%、33.2%和40.3%。
转型发展,让济宁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重新精神焕发,展现出迷人的靓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