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沛县出发,向北穿过喧闹的市集,再向东经二级坝过微山湖,一路上满眼尽是为稻粮谋的来往人群与车辆。微山湖边持秤而立的鱼贩,与讨价还价的持币待买者,一阵轰鸣过去的是拉砖贩石者的大卡,路边的卖瓜老农脸部的皱纹里随着一单生意的成败而舒展或紧锁。这一切都成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习以为常,不如此似乎就会让人心生愧疚。可是,工作的弦如果总是绷着,也许会麻木甚至于松懈呢,今天,就放轻松,和家人一起放假去百公里以外的峄山休闲一天。
当车渐行视野渐开阔,忽然看到一座山就在眼前时,知道已到峄山脚下。峄山看起来实在不高,也难怪,海拔不超六百米。而石似乎是多于树的,那石是一块块裸露在外,而树远观则像小草生长于石缝中间。这样的山爬起来还能有什么难度,而不在树荫下爬山被晒黑不说,还会少了许多闲情逸致,我心暗自揣测。然而既来之则安之,我还是默默地为这次休闲之旅喊了一下口号:“峄山,我来了。”
等我真正走进它,才发现它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攀登,在山下时的印象应该理解为雄伟了。人进了山,就如山里的一块玲珑的石头,显得极为渺小,甚至不见踪迹,而只闻其声了。我们从西线上山,这条线树木相对来说少了些,石头布了阵,人们左闪右转,在巨石中穿行而不觉烦闷,实在是石形各异,又能遮荫蔽日。脚下踩的呢也是石阶,既有后来人修的凿成纹状的条形石阶,又有在原来巨石上依形而凿的简陋台阶。感觉整座山就像一块一块的巨石垒砌而成,那石缝里的树成了点缀,而偏偏却生得那样枝干遒劲,翠叶欲滴,大树上都挂满了红绸,层层叠叠系住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一路上,走过云砌桥、五华峰、品字石、甘露池、八卦石、通明天宫等等景点。这些景点,要么天然巨石数丈壁立,或鬼斧神工有如人工堆砌,要么古老道观雄伟壮观。景色太奇,诱人向前,一堆巨大又圆润的碎石,似乎人工堆砌在那里,偏偏石与石间有缝隙,而且勉强可以爬过一个一般身材的人。而这缝隙前看不见头,后看不见尾,向上看是巨石当空,只得在隙中左转右转,四肢着地或以手撑住一侧石壁才可顺利通过。这样便十分有趣了,童年时藏猫猫的乐趣,又重新回到了成年人的身上,大家哈哈地笑着,用声音传递着虽然我们转眼不见,却近在咫尺的状况。其实我们一直和峄山近在咫尺,只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却到现在才触摸到它。它一直就在这里,我们却是一直未与之亲近。不同的人对于山的重要部分理解是不同的,我固执地认为这里就是山的心脏,幽暗却让人充满年轻的活力。过了洞,是一小片空旷场地,顿觉心旷神怡,疲劳尽消。凭栏东望,听说天清气朗之时可以望见东海,虽此时看不见,却望见那稻田成畦,阡陌纵横,屋顶在日光下白亮亮的。视野如此开阔,不禁想起孔子曾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峄山,我这时还未到小鲁台,已觉心胸开阔,感叹造物之神美了。
下山时我们从东线走,这条线较为平缓,林木更多。在山下看到一块介绍峄山的牌子,说爬此山约90分钟,可我们足足用了三个小时。它说的时间应该是马不停蹄,浅尝辄止;我们却是在景色佳时留连,浓荫处休憩,吃了烙馍,闻了花香,想休息就休息,想赶路就赶路,唯有这般的慢,才领略了山的美景,才能彻底让心放舒缓,放轻松,才是真正的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