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工作就是教学。孔子是怎样教学的呢?《论语》中有几处,可见一斑:
一是,有教无类。他什么人都教,对学生没有歧视,不分三六九等。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是拎着块肉来送给我的,我都教。为何要给他拎块肉呢?这似乎很滑稽。《礼记》里对此有说明——这是学生对老师基本的礼貌。如果这个礼貌也没有,你去教他,未免就显得太“贱”了,反而让他不待见,自然这个学生也学不了什么。若为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同样一个东西,花钱买来的,比白捡的更让人珍惜。
二是,教学相长。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这个学生如果没有因为急于了解某个问题而抓狂,没有因为急于表达某个思想却理不顺溜而焦虑,那就不用启发他,因为他根本就不想,你启发他也是对牛弹琴。孔子还有一句话,“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如之何也已矣”,也是这个意思:不知道问“为什么”的学生,我没法教。另外,这个学生你教给他a,他就明白个a,教给他b,他就明白个b,却不能举一反三,不知道主动地联想与思考,这样的学生教着也没有意思。其实,孔子就是强调教与学之间要有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填鸭。而且,孔子还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三人”中当然也包括学生,说明老师从学生身上,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得到学习与提升。这就是《礼记》所谓的“教学相长”。
补充一点。“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素养。指南针标出了南,你得立即反应出东、西、北在哪。今天我们读古代经典,尤其要具备这种素养,要能超越原著的文本限制,与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充分结合,这样才能有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收益。这也是我这本书所致力的方向。
三是,因材施教。有两个学生来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见。另一个学生很不解,孔子解释:这两个学生性格相反,一个急脾气,一个慢性子。同样一件事,前者就得让他再稳当点,后者则要鼓励他大胆些。这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体现了孔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务实精神。
四是,素质教育。孔子当年教学都教什么呢?《论语》写得很明确:“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教”,我们可以把后面的两个合并,然后通俗地讲就是:文化课、做事课、做人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则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与“六经”(《易》、《诗》、《礼》、《书》、《春秋》、《乐》),做事的智慧与做人的道理则贯穿其间。所以,孔子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五是,诲人不倦。孔子曾自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实,这恰是他作为一个
伟大教师的写照: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充满热情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学。这样的老师,自然会赢得学生无比的爱戴。他死后,学生们有的在他的墓前守护了三年,有的则守护了六年,并且为他建庙祭祀,光大他的精神与理想,进而蔚然成一大学派,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好学是最大的智慧
子曰:“好学近乎知。”
——《中庸》
人的天分有差别,有的人可能愚笨一点,智商并不高,但只要他好学,那他就是有智慧的人。
孔子是好学的典范,他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即使在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定然有忠厚老实的农民,品性比我孔丘还好,但他定然不如我孔丘好学。他还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天生就多么博学、多么聪明,而是对于传统的文化与智慧由衷地喜爱,并且认真学习、孜孜以求。他好学到怎样的程度呢?同样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学而不厌”,是“发愤忘食”,是“三月不知肉味”。他学习《易经》一遍又一遍,以至于“韦编三绝”,当时的书都是竹简用绳穿起来的形式,因为翻看过多,这个绳断了若干次。
好学,是基于一种求知欲,这种欲望是人类的本能,它可能最初出于好奇心,进而发展为一种占有知识的权力意志。并且它与性欲一样,有的人旺盛,有的人冷淡。一个有着旺盛求知欲的人,他对知识与智能保持一种饥饿感,这样的人不聪明都难。所以,求知欲问题一直是哲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要课题。可令人遗憾的是,市场上充斥着伟哥、春药之类刺激性欲的商品,却少有人做求知欲方面的研究。孔子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当求知欲撞到性欲,后者往往都要占上风,以至于下半身指挥上半身,脑体倒挂,结果弄出很多问题来。所以,宋代儒家要“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说法貌似雷人,而且也确实有一点噱头的意思,其实他们强调的无非是要把人从身体的欲望里解放出来,转向理性和求知。
另外,“好学”在孔子看来,还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在《论语》里除了颜回,他没有以“好学”称赞过任何其他的学生。
学者的生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段,脍炙人口,意味深长。它描述了学者的生活。所谓学者,就是热爱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