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文化系统借鉴淮安、扬州、杭州、南通等地发展运河文化旅游的先进经验,立足城区文化优势,深入发掘旅游资源,助推城区文化旅游业发展。
借助名人效应带动文化旅游。用好我市文化名人品牌:建设李白创作体验馆,利用声光电技术再现李白诗作名篇中的场景,让游人从单纯的参观接受变为互动体验;结合我市2009年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古运河文化核心景区规划,打造古运河文化核心景区,改扩建太白楼、浣笔泉等景点,还原太白楼的酒楼原貌,把古运河水引到太白楼下,让游人可乘船登楼而上;每年在太白楼举办一届李白诗歌研究论坛,扩大济宁在全国的影响力。充分挖掘“玉堂酱菜”这一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内涵,在“玉堂酱园”原址处建设玉堂博物馆,目前已完成规划。在运河文化广场主体楼加紧规划设计乔羽艺术馆和建设乔羽音乐厅,乔羽音乐厅预计8月底完工;在乔羽艺术馆主体楼以北、人民公园以南建设乔羽词刻石林和乔羽音乐长廊;以乔羽艺术馆、乔羽音乐厅、乔羽词刻石林、乔羽音乐长廊等作为主要活动场所每两年举办一届乔羽艺术节,与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等部门联合,邀请全国著名词曲作家、评论家、歌唱家参加,举办全国性的原创作曲评奖颁奖、词友笔会、新歌征集、理论研讨等活动。
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旅游。三张文化名片:第一张是戏剧名片。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山东梆子《运河老店》自去年被我市剧团搬上舞台后,公演20余场,并在省第二届文博会闭幕式上成功进行了汇报演出,将全力冲击今年11月在厦门举办的第11届中国戏剧节,并随后冲击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张是电视剧名片。大型电视连续剧《运河老店》(暂定名),投资3000余万元,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我市联合拍摄,将借鉴电视剧 《大染坊》、《闯关东》等的成功经验,打造成彰显济宁市和山东省文化特色的影视精品。第三张是演艺名片。组织创作一台思想性强、地方特色鲜明、艺术水准较高的大型风情音画《金声玉振》。
突出文化特色推动文化旅游。即在城市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上充分体现济宁的文化特色。一是体现济宁“运河之都”文化特色。在城区恢复重建运河总督衙门、竹竿巷等历史景观;在古运河沿岸塑立运河文化名人雕塑群,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设立“乾隆”号游船,开发南池公园水上旅游项目;加快改造古运河、越河,重点发展水上旅游、“水上看城”、“水上夜游”,并沟通大运河、古运河、越河、王母阁湖,直至北湖、微山湖,再现“江北小苏州”的水城风貌,形成独具济宁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二是体现济宁“宗教融合”文化特色。恢复重建崇觉寺(铁塔寺)原貌,目前崇觉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维修工程已开工,并已启动编制崇觉寺的整体保护规划及铁塔的除锈科研项目;尽快向游人开放东大寺,搬迁精神病院,恢复戴庄天主教堂原先景观;塑立王母阁、观音阁等处的王母、观音塑像,向游人展示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济宁形象。三是体现济宁 “曲乡艺海”文化特色。做好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型集中展演活动,通过大型展演,展示丰富多彩的济宁文化;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目前已初步确定了 “阴阳板”、 “二人斗”、 “鲁西南鼓吹乐”等的保护传承方案;整合市区的自发性群众艺术演出队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助,形成 “小戏天天有,大戏连不断”的良好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