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论者认为,《水浒传》的梁山存在两条路线,一条是“晁盖路线”:与大宋皇帝对着干;一条是“宋江路线”:接受朝廷招安,两条路线水火不融,斗争激烈。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梁山只有一条路线:以造反来分食,能够打下江山就打,打不下,就挟人马城池向朝廷要官做,最不济,占个山头谋生。在“梁山路线”的指引下,具体的战术常常表现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弱势时接受改编讲和平,强势时翻脸不认追穷寇。
梁山之所走这样的路线,原因很简单:江湖不是一个真空世界,都在一个大社会里凭自己的手段和资本分食,只不过,主流社会多按权力规则分配,梁山好汉参与分配的手段和资本是暴力。暴力分食的目标视暴力资本多寡而定,资本足够多则把皇帝拉下马,次之求官,再次求填饱肚子。
为什么《水浒传》不大张旗鼓地宣扬“打江山,坐江山”?王学泰先生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水浒传》自南宋时就已在社会上公开演出,南宋说北宋的事,其忌讳一定很多,不可能正面描写下层人士争相抢做北宋皇帝的故事,这是要触犯朝廷的律条的。
因此书中虽然李逵说过让晁盖哥哥做“大皇帝”,宋江哥哥做“小皇帝”的话,但作者对此还是持批评态度,而且李逵是个粗人,并不能代表水泊梁山的主流意见,他说出这样的话来,听众也能容忍,官方才不会计较。(王学泰《〈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载《文史哲》2004年第4期)
更重要的原因,是梁山的暴力资本不足以推翻大宋王朝。宋江的招安主张虽然在内部有反对的声音,但仍然得以推行,不是宋江能耐大,而是集团内部多数人识时务。毕竟“打江山,坐江山”这种事儿强推也推不下去,这是拿兄弟们的性命去豪赌的事,有人不愿意下注,这赌博就玩不成。
有论者说,梁山好汉三十六个天罡中明确反对招安的只有十二个头领,只占三分之一。排除摇摆不定的只剩下鲁智深、武松、刘唐、史进、李俊、三阮八个,都是步兵和水军头领,而梁山最大的势力马军头领基本上都赞同招安,排名中前十二个头领都不反对招安,就算开大会表决也是同意招安的占三分之二以上。(刘昌春《水浒好汉为何赞同招安?》摘自国学网)
在“梁山路线”的指引下,对自身实力心知肚心的梁山好汉,上上下下素有招安之心。在力荐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时,宋江就说:“尊兄有如此才德,正当为山寨之主。它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弟兄们光彩。”等到自己坐上大哥的位置,招安则势在必行。甚至梁山拉人入伙还以将来招安可做官作为诱惑。
第44回写戴宗想拉拢石秀投奔梁山,对石秀说:“这般时节,认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梁山泊宋明公入伙。如今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
在得知朝廷派人招安的消息,宋江大喜:“我们的为国臣子,不枉吃了许多磨难,今日方成正果。”宋江确实有理由高兴,梁山此时正处全盛时期,是只绩优股,能卖个好价钱,一旦变成垃圾股,只怕送人都不要。招安这事儿,宋江做得很有水准,不早不晚,方方面面都有台阶、有面子,堪称一次完美交易。
“梁山路线”并非宋江等人发明的新玩艺,而是江湖造反通行的“规矩”。我们要是回头看看王仙芝、黄巢造反,他们招安的境遇一波三折,就会发现江湖造反历来就走的“梁山路线”,既不必丑化,更不必美化,是实实在在的人性使然。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资治通鉴》卷252)盐贩子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县)起而造反,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听闻王仙芝造反,山东那边的另一个盐帮头子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荷泽县)造反响应。
两军汇合,声势浩大,流动作战,攻城拔地,震动中原。不久,王、黄军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活捉汝州刺史王镣,离东都洛阳仅一百六十里,“东都大震,士民挈家逃出城”。(《资治通鉴》卷252)
王镣被捕后,劝说王仙芝归降,王仙芝依据“梁山路线”一琢磨,大唐如此强盛,要打下来,谈何容易!不如退而求其次,招安得官,而且中间人也有了。王镣是宰相王铎堂弟,蕲州刺史裴渥是王铎知举时的门生。王仙芝让王镣写信给裴渥,通过裴渥向朝廷表达自己接受招安的意愿。
接不接受招安?朝廷有一番激烈的争议。有的宰相说:“先帝不赦庞勋(此前的“庞勋起义”首领),期年卒诛之。今仙芝小贼,非庞勋之比,赦罪除官,益长奸宄。”(同上)庞勋这样的牛人造反,先帝都没有招安他,王仙芝算哪根葱,招安给官,只会助长人们违法作乱。此时宰相王铎起了私心,他的堂弟王镣在王仙芝手里,如不同意,必死无疑,于是力排众议,主张招安,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唐僖宗。僖宗便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资治通鉴》记载王仙芝得了官后“甚喜”。一个本该诛九族的强盗,现在居然变成了国家干部。但黄巢因为没有被授官非常生气,将怒火发到王仙芝头上:“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馀众安所归乎!”严肃地批判了王仙芝的右倾投降主义,几记老拳将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带领一队人马分道扬镳而去,搅浑了王仙芝的招安之事。
为什么朝廷只给王仙芝授官,黄巢无份,史书没有提及,但通过群臣争议可以看出,虽然王仙芝已经打到东都洛阳周边,在大唐朝廷眼里,不过“小贼”而已,授以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正八官,已经相当给力了。
可是这在造反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反对招安的人就象李逵希望晁盖大做皇帝,宋江做小皇帝,大哥做皇帝,小弟做将军,这票玩命的买卖才划算。黄巢的指责可以说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我们弟兄往哪里去?”难不成要靠你这小官养活?内外价钱没谈好,反对王仙芝投降是必然的。
何况,偏偏黄巢是一个极自卑又极自负的人。这可从他在科考名落孙山后写的《不第后赋菊》窥出一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诗的想象力不及诗仙李白,自负和霸气绝对盖过李白。当年,进京赶考没有被朝廷看中,得赏一官半职,这会儿造反,也没有得赏一官半职,那种怀才不遇、想出人头的心理被如此反复打击,黄巢对朝廷的怨恨是刻骨的。
历史不能重来,但可以假设,如果朝廷当时也给黄巢一官半职(大唐王朝也不缺),黄巢也许同样“甚喜”,历史将会改写也未可知。历史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是一些细枝末节引起蝴蝶效应,当局者有时想都没有想到。
不久,王仙芝又与黄巢合兵共济,攻下不少城池,但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失败后再次兵分两路。这时候,朝廷又向王仙芝抛出橄榄枝,招讨副使、宦官杨复光派人劝降王仙芝。为了慎重起见和表示诚意,王仙芝派亲信心腹尚君长秘密去邓州见杨复光,同时又向唐将宋威写信求封节度使。为了邀功请赏,平卢节度使宋威派人将尚君长半路劫走,向朝廷称临阵生擒尚君长。杨复光眼见功劳被抢,上奏朝廷称尚君长是来洽谈投降事宜的,不是宋威战场上所擒。唐朝廷派御史归仁绍进行调查,也没有一个结果。
出了这一场狗血剧,王仙芝对朝廷的信任降至冰点,招安之路也算断绝了,沉下心来打江山,却遭朝廷重兵围剿。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双方决战于黄梅,王仙芝大败,伤亡5万余众,王仙芝在突围中遇难。不知道在他临死时,有没有恨黄巢阻挠他招安,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再来看当当是因为“恨赏不及己”(《新唐书》)的黄巢。王仙芝一死,黄巢成了江湖大哥。这时朝廷向黄巢抛来橄榄枝,且身价腾升,诏命他为右卫将军(正三品),唐朝廷真会看人下菜。照说,当初“以官不及已”而怀恨在心的黄巢此时应该欣喜了,当年要是科考及第,也未必能得这样一个品位的官。孰料,黄巢拒绝了招安。
可以解释的原因大约有二:直接的原因是黄巢对唐朝廷不信任,毕竟此前王仙芝这么有诚意归降,都被朝廷“耍”了一把,他不能不怀疑这是朝廷玩的一个阴谋;更深层的原因,是黄巢当了大哥,自称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资本越来越多,且他“度藩镇不一,未足制己”(《新唐书·黄巢传》),唐朝各个藩镇就像蒋介石手下的军阀,各打各的算盘,未能合力剿匪,这正好给黄巢生存空间,其野心越来越大,已不满足于一个正三品。
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进入岭南,包围广州。这一次他竟主动提出投降,他分别致书唐浙东观察使崔璆和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要求二人替他上书朝廷,授他天平(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他就愿意归顺大唐。唐廷宰相郑畋认为,以一个节度使换来天下太平,值当。但另一个宰相卢携坚决反对,唐僖宗偏向后一种意见,没有同意黄巢的要求。
为何黄巢此时要求节度使做?史书似无明说,可以肯定的是,黄巢得一节度使相当于得一独立王国。唐末节度使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诸侯”,其僚属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实际上听命于节镇;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即上交节度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节度使拥兵自雄,朝廷常常耐何不了他。
黄巢求节度使正合“梁山路线”:自造反而始,打了5年江山打不下,那就挟人马城池向朝廷要官做。而且,这个官拟同“土皇帝”,能够给僚属封官封将,上下得利,反对的定然很少,黄巢的权威此时也足以服从。所以,朝廷不同意后,黄巢亲自向上书,要求做广州节度使。
朝廷为此召开会议讨论。宰相郑畋说:“黄巢之乱,本因饥荒而起,依附之人惟求一饱而已。国家久不用兵,士皆忘战,不如暂作包容,予一官。贼军本以饥年而起,一俟丰年,其将士谁不怀念故土而思归?其众一离,黄巢即为案上之肉,此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现在只是恃武力战,后果还真难逆料。”
反对派宰相卢携说:“黄巢蕞尔小贼,平灭甚易,奈何现在授其官以示怯,使诸军离心离德!”左仆射于琮则认为:“广州市舶宝贷所聚,岂可令贼得之!”争来争去,唐朝廷决定授黄“率府率”,类似于参谋长。
黄巢当然不会接受,作为对求官而不得的报复,他攻下广州后,血洗广州城,屠杀各国商人12万之众,把曾经是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几乎一举荡平,让唐王朝在世界上丢尽脸面。
攻下广州以后,黄巢俘虏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逼李迢替他上书求节度使一职,大约是觉得李迢是李唐王朝的宗室子弟,说算有份量。但李迢这回予以拒绝:“吾腕可断,表不可为”黄一怒将其杀死。第三次求官失败。
盛怒之下,黄巢挥师北上,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亡四川。进入长安城后,当初坚决不同意授予黄巢广州节度使的宰相卢携已经服毒自杀。黄巢为了报仇,下令开棺,在长安市集上将卢携的尸体碎尸万段。
攻下长安后,黄巢称帝,建立大齐政权,改元金统,他在《不第后赋菊》许下的抱负梦想成真,回想当年到长安应试不弟的落魄,此时的黄巢不知道该多么的志得意满。
只是黄巢进京,并没有“冲天香阵透长安”,而带来烽火满城、血流成河……其滥杀无辜使其失德失人心,使其政权风雨飘摇,又被唐朝廷赶出长安城,最后在朱温背叛和李克用的打击下,黄巢兵败自杀。历时9年,转战12个省的王仙芝、黄巢造反彻底失败。这场江湖造反掏空了唐王朝的根基,不久,唐王朝也宣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不知道大唐末代皇帝唐哀宗有没有抱怨唐僖宗当初为什么舍不得给黄巢一个小官,以致将整个大唐引入无底深渊。
无数的江湖造反、游民暴乱,都是“梁山路线”的真切体现,是江湖集团暴力分食的出路。只是,皇权又岂会把“犯上作乱”者视为己出?梁山头领宋江和卢俊义被下毒酒害死,已在理情之中。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食规则,这才可能减少江湖,减少暴力分食,减少社会灾难。否则,一部分人遭受不公正规则的伤害后,沦落江湖,选择造反来进行暴力分食,必然是弱肉强食的不断翻版,原先的不公平规则制定者,也有可能被挤出分食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