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利的时代,中国人对生活的焦虑在过年时分集中爆发—不成功怎么衣锦还乡?怕催婚,怕被问工资,怕送礼……“过年9怕”在网络引爆了关于过年的集体恐慌。不少年轻人,成了“恐归族”。(1月17日《新周刊》)
年,之所以能够穿越几千年而不衰,外在的过年礼仪和程序是次要的,其中的文化和精神内核,才是最宝贵的,这就是年文化的本然和精神本质:注重沟通、守望相助、宽容博爱、充满信任,回归纯朴,让原始温情、本真情感、宽容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珍惜、保留和继承。比如平日里和谁有了不愉快,过年的时候,打个电话,化干戈为玉帛,尤其对困难的朋友和亲人,多一些积极帮扶,积累更多正能量等。只要“人”在,有真情,有团聚,这就是最好的过年,这就是最浓厚的年味。对于归乡的游子而言,家人和朋友看重的绝对不应该是宝马香车、衣锦还乡,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期盼、亲情抚慰。哪怕事业发展还不够理想,几句家乡话就能让一年的疲劳得到化解,让漂泊的疲惫得到纾解,让沉淀的情感找到共鸣。人们过年时获得的心理和精神收获,是无法用物质取代的。
再说了,人的能力总是有差异的,有能力成为“人上人”,衣锦还乡,当然好。就是没有挣大钱,只要能自食其力,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朋友真诚,对家庭负责,对长辈孝敬,这仍然是一种人生成功。这种朴素意义上的成功,是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的一种生活常态,因为生活的本然就是“平平常常才是真”,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过年攀比,而将这种“平常的幸福”当做一种“没出息”,而形成一种人格偏差、认知偏差。
遗憾的是,随着物化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些年,年文化的精神内涵却逐渐被淡忘和忽略,更多人更注重用光鲜的物质刺激、物欲满足,装扮新年,相互攀比,追逐功利,让过年场面绚烂、排场、壮观、有面子,却忽视了从自我精神上整理自己,提升自我。金钱、物欲、地位,成为年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最主要旋律,谁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高,人们就看不起,庸俗化、交易化的交易气息笼罩了过年气氛,以致于这种嫌贫爱富的陋习让返乡者形成了一种恐惧,这哪是过年啊,简直就是在“过钱”、“过地位” “恐归族”根本没有深入挖掘年文化的厚重的精神内涵,这何尝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物化思维呢?
应该让纯洁快乐的年文化得到回归。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在注重物质创富的同时,当然也应该注重精神创富,完成和传统文化、精神血脉的对接。注重创富,更注重亲情和温馨;注重发展事业,更珍惜曾经的温情和友谊,以及信任。这不仅仅是对年文化的一种传承,对于事业发展、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会达到积极提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