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引进了台湾地区国学教材。这本教材在台湾家喻户晓,名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引进后按大陆习惯用语改为《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基本”也好,“基础”也好,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根本分歧,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据介绍,此次引进版教材内容与台湾原版教材的内容、体例大体一致,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台湾现有48%的学校、5.3万高中生在使用该教材。从1956年开始,台湾在高中课程中使用这本教材,属于必修科目。
有报道说,目前大陆有30所中学使用台湾国学教材。本市一家媒体调查发现,实际上没有这么多,北京目前只有一家民办高中在尝试教学。曾经有几所北京的中学关注过这套教材,最终放弃。原因是“国学课(在大陆)作为选修课,在全日制教学中,本来就是见缝插针,课时非常受限。这本台湾国学教材内容量太大,没有那么多课时来消化这些内容。”引进这套教材的中华书局相关人士说,“课时问题还可以挤出来,但师资队伍的缺口很大,这是推广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许多学校的国学老师是从语文老师队伍中挑出来的,只有小部分学校才有自己独立的国学老师。”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有几十年在大陆教材中“扫荡”得一干二净,几乎片甲不留。说“断根”也不算夸张,几代大陆的中国人都在学校没有学过。我接触一点“国学”,最初还是1974年“批林批孔”,那已经离开中学到农村插队去了。但也只限于“论语”、“孟子”的“孔孟之道”,“大学”、“中庸”则一无所知。“文革”结束后,因工作需要,才自学了一些国学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应当在学校学习而没有学习,损失是永远不能弥补回来的。现在的一些人,张嘴就是“文革”语言,盖源于那个时代脑子里没有装进去中华文化的好东西。一个人青少年时代脑子里装进去的货色,基本上要跟着这个人一辈子的。
在学校没有打好国学的底子,这是谁的损失?今天就看出来了,国学教材可以从台湾引进,国学教师却找不到。按道理说,语文老师个个都应当是国学教师。大部分语文老师不能教授国学,我简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语文都教什么呢?但我是“过来人”,我同情和理解所有对国学无知而不能教授的中国语文老师。
大陆的国学教育比起台湾落后了几十年,差距有目共睹。国学经典教育似乎不能光靠中华书局来推广,教育主管部门要当作一件大事认真加以对待。过去几十年、过去几代人,在学校没有学到国学知识,还有各种理由可以为自己辩解。今后几十年、今后几代人,大陆的中国人如果国学知识还是比在台湾的中国人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说什么呢?除了“误人子弟”,还能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吗?误人子弟,其实就是误国误民。不明白这个道理,那怎么去办教育、管教育?现在的教育太讲实用主义,只剩下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了,罪过啊!

S.H.E.的《长相思》也被选入台湾地区中学国文教科书。因为这首歌词里的RAP“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取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