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追溯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桃木板来辟邪,不必考究蜀主如何会想到在桃板上书写联语,也不必论证孔子“六艺”所说的“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有着多大程度的关联,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曲阜的对联,只要在曲阜的大街上走走,看看两边不同书体所呈示的不同内容的楹联;或者在春节前夕的集市上逛逛,看看人们对春联的精挑细选,便会感受到曲阜人对对联、对书法的特别的喜好。如果再了解一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曾经对对联是何等讲究,当地政府一直以来对对联是如何重视,从文人墨客到寻常百姓对对联抱有多大热情,我们或许会探寻到曲阜对联文化的儒家烙印,会触摸到曲阜人不同寻常的书法情感。
钟鼎家声振玉堂——孔府的对联
谈到曲阜的对联,最有特色的自然莫过于孔府的对联了。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也是他们的住宅。除了各门柱上长期悬挂的木制楹联,孔府还保存着数量可观的各式挂对,以供各室内不同场合临时或长期悬挂。这些对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或为皇亲贵胄所赠,或为著名文人雅士所呈,或为历代衍圣公所书,不仅书法高妙,联语内容也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孔府大门明间柱上的“与国同天”联,真实地反映了孔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的显赫地位,据说这是清代的纪昀书写的;忠恕堂内屏风上悬挂的正书“交友择人处事循礼,居家思俭守职易勤”联,是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撰题,联语体现了孔府的主人对自己和家人为人处世的严格要求,带有明显的承继祖先而一脉延续的孔家文化的特点;西花厅明间北墙上的木刻楷书挂对“曲室摇风灯一穗,高斋听雨夜三更”,则是题赠给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的,题书者则是郑亲王庆至第三子、凯泰之弟、光绪二十三年封镇国将军的乐泰。据孔府文物档案馆孔祥胜馆长介绍,各个厅室内悬挂的对联并非完全固定不变,相反,它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更换,但在孔府文物档案馆的现存档案中,还没发现有专门记载这些对联更换的详备档案。改革开放以后,出于各种需要,对孔府各个厅室内的对联进行了复原陈设,这些复原陈设也就只能部分地依照零散的记载来布置了。
与传统习俗相一致,每逢节庆,孔府也要张贴对联;春节时,孔府的各个门上都要张贴春联和门神。孔府文物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明代的门神印版和清乾隆二十四、二十五年(1759、1760)的春联底本。这个春联底本不仅详细记录了各门柱的春联联语,而且还标明了春联的纸色、长度和宽度,以及门扇上张贴门神的种类。根据这份档案,我们知道,孔府春联的不同纸色有着等级的差别,其中朱笺纸的级别最高,朱笺纸书写的春联张贴在重要的建筑上,丹红、松笺依次递降,贴在次要建筑上。譬如;大堂檐柱用朱笺纸,长三节,联语为“北阙颁光华玉律金仪旋转万年新日月,东山迎瑞霭龙章凤綍炜煌九命旧冠裳”;前上房檐柱用朱笺纸,挂对,长六尺半,宽八寸八分,联语为“五福集新春喜听儿孙歌今善,九章膺命服荣符冠诰永康宁”;前上房东间门櫎用丹红纸,长七尺,宽四寸,联语为“榆翟荣辉花绕潘舆陈圣善,珩璜逸响歌盈韦幔颂劬劳”;东一间“珩璜哕锵和淑气,凤仪麟趾集新年”的春联则用松笺纸书写。与春联一样,各个门上张贴的门神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分,将军贴在官衙的通行门和内宅正门上,加官和门神贴在官衙厢房、室内内门和后门,以及内宅较重要的门上,而“福”字则贴在内宅小建筑的门上。
孔府的春联一般由擅长书法的专门人员来书写,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张贴,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孔府张贴春联曾一度中断,重新开始张贴始于1998年,并逐渐常规化。现在的孔府春联是由孔府管理机构中擅长书法的工作人员来书写,在春节前的一两天张贴,春联内容和规制仍旧遵循所存清代档案的记载。
普地春阳万福辏——一般百姓的春联
贴春联,不仅仅是孔府这样的尊贵人家过年所必需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样也是普通百姓过年必不可少的大事情。在曲阜,除了有丧事的人家不能贴春联之外,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即使是有伊斯兰信仰的人家,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张贴写有古兰经经文的“春联”,只是这种“春联”不同于我们所通常认为的对联而已。
与孔府的春联由专门的人员来书写不同,一般百姓家的春联大多是请人代写,或者在集市购买的。毕竟一般百姓能够使用毛笔的人不是太多。以前,由于一般百姓并不识字,自然也就谈不上使用毛笔写字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不识字的人现在已经非常少了,但是另一方面,现代以来书写工具的变化,简便快捷的钢笔书写迅速取代了毛笔书写,甚至电脑输入和打印也正逐渐代替手写,能够使用毛笔书写的人实际上不没增多。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请人代写春联也在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集市上购买自家所需要的春联。在今年的春联市场上采风时我还发现,书写的春联也在减少,印刷春联大约占到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我的记忆中,十几年前,在曲阜东关市场上出售书写春联的摊点多达数十个,而今年却只有五六个了。更令我吃惊的是,在尼山孔庙右后方的夫子洞村,全村五十多户人家,只有三五家贴的春联是毛笔书写的,其余的则无一例外地出于机器印刷。在一些无人居住的废弃房屋的门上,我仔细辨认残留的春联文字,却发现有不少是用毛笔书写的。经过了多年风吹日晒后,这些往年春联的纸色已经变白,墨迹已经暗淡。
书写出售的春联大约从入冬就开始了。由于绝大多数书写者白天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写春联也就主要在晚上进行了。袁曾国是乡村中学的一位英语教师,自幼喜爱书法,喜欢颜真卿的楷书,几十年临习不辍。一方面为了增加练习书法的机会,一方面也为了方便百姓,他从十几年前开始写春联销售。每年进入农历十一月,他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春联,兴到浓处,如果又恰好碰到周末或假日,常常会写到凌晨三四点钟。对书法的痴迷,加上多年的勤奋,袁曾国的书法一年比一年长进,现在所写的春联在市场上已数上乘。上乘的书法水平自然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顾客。
腊月二十以后,曲阜的城乡集市已经非常热闹和繁忙了,但春联的销售还主要集中在农历二十六以后的四五天。东关市场是曲阜最大的集贸市场,城区的春联市场就设在靠近市场西头道路两旁和城门旁边。腊月二十八日,我带着撰稿的任务来到春联市场,首先见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的春联销售点。蔡运华老人是息陬乡的一位退休教师,自幼喜欢书法,几十年临池不辍。从来没有正式拜师学习过书法的蔡运华老人,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多年的钻研,已然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隶书,写得方正、雍容、丰厚、饱满。在老人的影响下,儿子蔡荣福不仅也走上了教育岗位,成为乡里的一名中学教师,而且也酷爱书法。与父亲不同的是,蔡荣福更擅长楷书。老人忙着招徕顾客,现场书写的活儿主要由儿子来承担,还是小学生的孙女则在一旁帮着抻纸、倒墨。她常常一边认真地看着爸爸书写,一边情不自禁地学着大人的运笔,用手指在空中比比划划。蔡荣福也会偶尔停下笔来,给女儿讲解一点儿运笔结字的要领。
虽然能够写春联的人相对较少,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但有些乡间写手的书法水平却非同寻常,他们往往有着较深厚的文学根基和书法功底。他们的书法没有太大的知名度,自己也从来不以书法家自居,平时看字帖津津有味,天天用毛笔怡然自得,往往几十年如一日,自然写得一手好字。遇到邻居乡亲需要,便被请过去帮忙,做一些写对联或者记账之类的活计;每逢过春节,写写自家的春联。写毛笔字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已经溶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他们的书法情结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而且也波及到周围的人们。旧县一街的春联写得有水平,与陈松谷先生多年居住在这里有很大关系;龙虎村的春联写得好,与这里出了很多爱好写字、擅长书法的人有关,而在曲阜的书法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春联书写者的名字,甚至陈松谷先生为书法界所重视也是在他辞世多年以后的事儿。
在门上张贴春联、悬挂红灯笼,在堂屋明间的北墙上悬挂中堂和对联,是除夕那天的重要工作。爷爷领着孙子,爸爸喊着儿子,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张贴春联。春联一般从外面的大门开始张贴,依次堂屋、偏房,最后是内门和院内的其他小房门。核对完春联的内容,确定好张贴的位置,年轻人忙着刷糨子、贴春联,上了年纪的长辈则在较远的地方审视着春联的高矮、偏正,指挥着将春联张贴平整、牢靠,小孩子手里拿着等待张贴的春联,满怀好奇而又欣喜的心情欣赏着大人们忙活。民俗的传统、文化的意义、礼仪的程序、书法的蕴涵,便在长辈们的引领下,在大人们的操作中,很自然地传承给下一代。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停下年前的忙碌,走出家门,到东邻西舍去拜年。走街串巷间,对各家的春联进行品赏,遇到文词或书写高妙的春联,便停下来反复玩味,赞叹不已。李魁海自称是一位“玩”家,他家中多有收藏,有瓷器、竹雕、木雕、建筑饰件,也有法书、名画,甚至还收藏有一尊古代铁铸孔子像。他对曲阜一带的历史掌故也所知甚多、甚详细。李魁海先生并不大写书法,书法水平也算不上好,但这似乎并没妨碍他对书法的喜好。他告诉我,在他小时候,每年春节,都要挨家挨户去看春联,见到写得好的春联就非常高兴,就抄下来或者背下来,牢记在心里。“心里那股子高兴劲,是没法用话说出来的。”李先生说这话时,脸上微微泛出红润,浮现出仿佛就是几十年前看到那些对联时的表情。
奇文妙墨炳其华——曲阜人的对联情结
曲阜人历来非常重视对联,他们撰写联语,或者刻于竹木,或者书于纸绢;或者自己悬挂,或者赠送友朋。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相互拜年之际,文人总免不了挥毫泼墨,书写对联自然也就成为首选。且不说历代衍圣公多有对联墨迹存世,也不说孔姓的其他人如孔尚任、孔继涑、孔繁裕等人散落在民间的对联,单单是桂馥,这位清乾隆庚戌年的进士,也在曲阜留下许多对联作品。现代书家陈松谷、周翰庭、刘汉良等人,秉承曲阜的对联传统,也以各种不同的书风留下了大量的对联。这些对联陶养着圣城后学,对曲阜年轻一代书法水平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春节期间,书法家们还常常举行书写春联的雅集活动,“舞雩书春”春联雅集聚集了代表曲阜书法艺术水平的老中青三代书家,他们聚在一起,切磋书艺,欢庆新一年的到来。在海纳文化公司三楼会客厅里,透过南面的落地玻璃大窗,宽阔的广场紧连着沂河,远处是高大的孔子文化博物馆。参加今年“舞雩书春”春联雅集活动的书法家蒋开征老先生、李开元先生、韩益先生,与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们聚在一起,畅谈春联,交流书艺。他们反复推敲联语的内容,仔细斟酌书写的形式。年老者虚怀若谷,年轻人虚心请教。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墨润馀膏下露盘”。书法家通过对联陶冶个人情操的同时,还不忘服务父老乡亲。每年腊月,相关部门便组织部分书法家来到农村的各个乡镇,为当地的乡亲们书写春联。各乡镇文化站也组织当地的书法家到集市上为人们写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受到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书法家所到之处,乡亲们奔走相告,争相观摩,都为能拿到书法家书写的春联而自豪,而兴奋不已。有的书法爱好者在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到城里购买红宣纸,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到书写现场,将宣纸送到书法家的手里。为了尽量满足乡亲们的要求,书法家们常常连续书写四五个小时,到下午两三点钟还来不及吃午饭。连续开展了近二十年的下乡村送春联活动,使书法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对书法在当地的普及,对曲阜整体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曲阜,两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这片土地,长期以来一直深深地浸润在儒家文化的陶养之中,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秉持,让这里的人们至今保持着敦厚、儒雅、豪爽、仁义的异乎异地的儒家风范,正如一则联语所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的联语“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不仅体现了孔家子孙的治家之道,也体现了曲阜人普遍的处世哲学。
辛卯新正于孔子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