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到了。按照中国传统的农历纪年法,今年是已丑年,由于丑属牛,所以又可称为牛年。在下衷心地祝愿各位博友牛年吉祥!
应该认为,中国的“春节”完全是农历纪年的产物,没有农历纪年,就没有春节;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只要中国的传统农历纪年永远存在,春节就会永远存在;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这一最赋盛名的节日一定会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春节”。说起中国传统纪年法,倒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件事。它是以“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套而成,60年一个大轮回,12年一个小轮回。中国人为什么要如此纪年呢?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中国人的这种纪年法是与中国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轮回现象有关的,甚至他还专门研究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而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社会60年左右就有一个大的轮回,要么是朝代的更迭,要么是自然的大变动;而10年左右就有一个较小的轮回。当然,李约瑟的这个推论完全属于经验统计性的,甚至还有点唯心猜测的味道,好像缺乏必然性。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人发明“天干”、“地支”纪年法,一定有它的道理。虽然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但作为中国人来说,是不应该忘记传统农历纪年法的,这是祖宗留下的一笔我们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的宝贵遗产。
一、春节的传说
春节又叫“过年”或“过新年”,虽然它在中国自古有之,但要准确地考察它究竟起源于何年何月,到底因何事而成了这个非常隆重的节日,确又十分困难,因为在春节的起源上,存在着众多的传说。
1.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原始农业
古时人们把稻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曰:“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2.相传远古有一个叫万年的人创建了农历纪年法
据说,在远古时代,有个名叫万年的人,他上山砍柴受到树影移动的启发,便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后来,山崖上不断滴下的泉水又启发他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并用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终于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万年还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王祖乙,并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万年能进一步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看望万年测试历法,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万年还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王定个节日吧”。祖乙想了一下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国王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同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在为一些年长者拜寿时,不但尊称寿星,而且还挂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3.“过年”来源于“熬年守岁”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不但形状狰狞,而且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和人,并且一天换一种口味,因此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来吃一次人,而且出没的时间都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吃人的日期后,人们便把这个可怕的夜晚视为煞星将临的“年关”,并且还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如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多吉少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祭奠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大家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逐渐形成了熬年守岁的习俗。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熬年守岁大概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熬年守岁的诗文。如: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既象征着驱散一切邪恶瘟疫,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 春节起源于人们“贴春联”和“贴门神”的习俗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站着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面,门边有两个神人把门,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将它们捉住,并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孤魂野鬼都非常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和名字,放在自家门口,以镇邪防害,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既不失桃木镇邪的作用;又可表达自己美好心愿;还可装饰门面,以求美观。之后又由桃木板发展到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祈求来年好运。北宋的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元日》,就是描写当时的除夕之夜千家万户辞旧迎新喜贴春联欢度春节的情景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祈求全家人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了贴门神的习惯。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钟馗就是人们非常仰慕的捉鬼天师。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继续保持以往的神荼、郁垒二位门神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衷心耿耿的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手持兵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果然就没有鬼魅搔扰了。之后,唐太宗便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并贴在门上,充当门神,以后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节日文化习俗。
二、春节的演变
从历史和传说看,中国的“春节”应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很可能,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从原始农业中初步掌握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应该就有了关于“年”的初步认识。到夏代,中国人发明了著名的“夏历”,这就是中国人至今仍在使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历”。很可能,中国人从夏代开始就初步有了“过春节”或“过新年”的习俗。至于“熬年守岁”是否来源于对某种吃人怪兽的预防,恐怕这就难以考证了。到唐、宋时代,中国人又发明了贴门神和贴春联,从而又为过春节或过新年增添了新的内涵。在中国古代,人们过春节一般是在腊月初八举行“腊祭”,即在这一天祭祀祖先,而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南北朝时,才把腊月初八的“腊祭”移至腊月岁末。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仍使用夏历(农历),而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公元纪年),并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从此,春节终于成为了我国法定的一个最古老、最隆重、最热闹的民间传统节日。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应该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前后长达一个多月。腊月二十四举行灶祭,祭拜灶神菩萨,乞求菩萨保佑丰衣足食,俗称“过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大年”,或二十九或三十,亦称“除夕”,这一天把整个春节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重要的仪式是全家人一起先祭祀祖先,再吃“团圆饭”,晚上还要一起烤大火“守岁”,这叫“三十的火”,象征来年一定红红火火。正月初一就进入“新年”了,0点一过,人们便争先恐后地燃放鞭炮,俗称“出行”,有心人总想最先放响第一炮,力求争得先机。并且,有一种放法叫“月月红”,即只放12响,通过鞭炮的响声来判断新的一年哪些月份的运程好些,哪些月份差些。正月初九为“上九”,这一天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因此要隆重庆祝。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天既是整个新年的最后一天,又是整个新年最后的高潮。特别是晚上要通宵达旦地举行灯会等活动,这叫“十五的灯”。从整个春节活动看,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霄节”是最为隆重的。全国各族人民几乎都要过春节,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这些活动大多以宗教祭祀、祖先崇拜、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整个活动不但形式丰富多彩,而且还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春节的现代意义
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春节在今天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综合节日了,同时它也具有了一系列现代意义。
1.辞旧迎新的“祈祷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一种专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怪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而“年”一“过”,则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因此,人们纷纷想方设法让“年”尽快过去,比如用鞭炮把年轰走,于是就有了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这就是春节“辞旧”的一面。同时,春节又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因此,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属于春天的美好节日。人们纷纷在自家的门前贴上春联和倒贴“福”字,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这就是春节“迎新”的一面。综合起来,春节既是“辞旧”的节日,又是“迎新”的节日,人们在辞旧迎新中不断地寄托着自己的种种美好祝愿,因此把春节称为中国的“祈祷日”是恰如其分的。
2.阖家欢乐的“团圆日”
我们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的“团圆日”,但实际上,春节更是比“中秋节”重要得多的“团圆日”。中国人常说:“麻雀都有个三十夜”,说的就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每个人都要想方设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离家的孩子尽管有千里万里也要力争回到父母身边,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过年的前一夜既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吃年饭就叫“团年”。团圆夜里家家户户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塘,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一般是先由长辈讲家族发祥的历史,讲家族的宗派字派,讲家族的名人佚事等;然后大家互相祝贺鼓励,展望未来等。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合起来就是“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而南方则有吃年糕的习俗,象征生活步步登高。
3.祭拜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安息日”
应该说,中国的“清明节”大体类似于西方的“安息日”,但实际上,春节更是比清明节还重要的“安息日”。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最要紧的事就是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要多次向他们祷告,希望他们在上天获得“安息”。从腊月初八开始,要对祖先举行“腊八祭”;腊月二十四要祭祀灶神,乞求丰衣足食;腊月三十过大年,既要在吃团圆饭之前先到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坟头进行祭祀,又要在团圆饭桌上进行祭祀,俗称“磕筷子”。即在摆满佳肴的餐桌上放一些筷子,并向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祷告,请他们回家过年,还要用筷子轻轻地翻动盘里的菜肴,表示祖先和逝去亲人的灵魂来吃过年饭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称“上九”,也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正月十五是元霄,这一天之后春节也就结束了,所以必须再一次隆重地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晚上还要到他们的坟头去上香和送灯。从整个春节来看,毫无疑问,祭祀始终是一条主线,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多次祭祀使自己的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在天国得到安息。
4.尊敬老人的“老人节”和爱护少年儿童的“儿童节”
在整个春节期间,老人都会受到特别的尊重,很多地方在过大年吃团圆饭时,要组织家中的小辈向长辈叩头,以此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而有的地方则是在新年初一再组织小辈向长辈行叩头礼。应该说,老人在春节时得到的尊重一点都不亚于“重阳节”,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过来,长辈对小辈也表示出极大的关爱之情,突出的表现就是长辈很大方地给小辈“压岁钱”,尽管有的小辈已好几十岁了,但长辈仍然给他“压岁钱”,小辈也会心安理得地接受。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是非常希望得到长辈的“压岁钱”的,过春节对少年儿童而言,由于有“压岁钱”的诱惑,因此这的确是一个比“儿童节”还要快乐实惠的节日。
5.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节”
可以认为,在整个春节期间,到处都是“社交”的场合,人们会抓紧一切时机进行“社交”活动,如走亲访友,拜会长辈,媒婆牵线,洽谈生意等等,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社交景象。但春节期间进行社交活动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乱来。一般而言,“初一不出门,初二初三拜丈人,初四初五自家人,初六以后乱窜门”。在新年中,不管碰到谁,都要互相“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以示互相祝贺。
6.名符其实的“美食节”
在整个春节的一个多月里,家家户户都要广泛地筹备食品年货,并尽情地进行消费。各家各户不但要看食品是否丰盛,而且还要尽其所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特别是有的地方习惯吃“转转会”,就是若干家庭联合起来,一家吃一天,这简直就是家庭之间的美食大比拼,一家更比一家丰盛。时至今日,很多家庭已不愿意在家做年饭了,而是逐渐转向了到宾馆、酒楼去订餐过年,既省事,又可享受到更好的美食。
总之,中国的春节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节日了,它既具有名符其实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了十分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它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祈祷日”、“团圆日”、“安息日”、“老人节”、“儿童节”、“社交节”、“美食节”等等,又完全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而言,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有这样的春节文化而感到欣慰和自豪,都应该为弘扬这样的春节文化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