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济宁市微山县驩城镇东村属于煤炭塌陷地带,全村400亩耕地,因煤矿开采导致耕地塌陷地300多亩。面对哭泣的土地,面对失地的农民,该村书记张茂华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村里的土地问题。在治理过程中,微山县驩城镇没有按照传统的塌陷治理思路复垦,而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依托历史名人———冯驩的遗址,打造冯驩文化园。走出了塌陷治理的新路子。近日,记者走进该文化园,探究土地塌陷治理的办法。
面对耕地塌陷,曾经也是迷茫
济宁是煤炭基地之一。每年由于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达4万多亩,目前全市已累计塌陷63万余亩,涉及11个县市区的400多个村庄。塌陷地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城乡发展,恶化了塌陷区群众的居住环境,也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困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塌陷地的治理严重脱节,这给失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失地农民对当地政府和采矿企业产生了不满情绪,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治理塌陷土地一直是个难题,也是当地农民和煤企之间最敏感的神经地带。
塌陷区如何治理?采取什么办法?治理成什么样?一直以来,没有成熟的模式和范本,或是填土复垦,或是转为水产养殖。治理煤矿开采导致的土地塌陷,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很多煤矿周围的塌陷耕地在治理过程中曾经陷入迷茫。不仅因为治理成本高,而且治理周期长。塌陷地治理不但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三至五年的沉降期。一亩塌陷地治理费用三至五万元不等。
该镇东村的张茂华书记告诉记者:“当时面对塌陷地治理,曾经也是束手无策,一度陷入迷茫,不知道怎么治理。看着一天天因煤炭开采塌陷的土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塌陷的毕竟都是良田,老百姓过日子的依靠。”
当年塌陷,抬眼望去一片汪洋
你能想象东村300多亩耕地塌陷后,地下水溢出导致一眼望去汪洋一片的场景吗?你能想象全村1000多口人,400多亩耕地,300多亩地里的粮作物绝产,农民的无奈和绝望吗?
农民,背朝黄土脸朝天,没有了土地,就失去了收入来源,也就没有了生活的根。中国有句俗语:安居乐业。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突然失去了土地,就像人行走在沙漠中失去了方向。
几年前,东村的塌陷地让村民们十分痛苦。村民们眼看着错过一茬茬庄稼,心里苦不堪言。以前,每年丰收时刻,村民脸上个个洋溢着幸福。可是,近几年,村民脸上显露的更多是无奈。想当年,这些塌陷地必将是养育他们的耕地啊!想想就让人感到痛心。
一位村民说:“以前,一亩地能产1000多斤麦子,秋季能收获1000多斤玉米。一年算下来,基本上能满足家庭的生活支出。土地塌陷后,村民不得不被迫离开守了几辈子的土地,外出务工挣钱贴补家用。在村里,更多的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老人本应安享幸福晚年,却因儿女外出打工,重新背负起家庭的担子。”
文化突破,走出一番新天地
面对塌陷地的现状,微山县驩城东村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依托历史名人———冯驩的遗址,打造冯驩文化园。文化园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投资了1千万元。目前,冯驩文化园已经初现雏形。
该文化园建在煤炭塌陷土地上,主建筑———冯驩纪念馆高高矗立在湖心岛,气势恢宏,巍峨壮观。与湖边的亭台楼榭、九曲石桥、文化长廊,以及假山相映成趣。湖岸杨柳依依,湖水碧波荡漾。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映入眼帘,美不胜收。
以文化突破发展为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这个发展思路在驩城镇东村书记张茂华心里酝酿已久。意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张茂华书记的敏锐市场意识,让他看到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景。在微山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冯驩文化园建设阔步前行。
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张茂华凭着超人的胆识和魄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冯驩文化园建了起来。现在,文化园一期项目已经竣工。冯驩纪念馆落成。
在谈起建设冯驩文化园的初衷时,张茂华告诉记者:“文化产业经济目前在国内属于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建设冯驩文化园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如今,农村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塌陷地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全村共有耕地400多亩,其中塌陷地300多亩,占到总耕地75%左右。全部复垦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复垦之后,由于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很少有人从事农田耕作。因此我们跳出传统的塌陷地整治办法,诞生了依托历史名人冯驩的遗址,建造冯驩文化园,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思路和想法。”
当时,讨论塌陷土地如何治理时,村民们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全部复垦,有的主张治理后改成鱼塘搞养殖业……当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意见。这时候,东村书记张茂华走进各家各户,以拉家常、谈心的方式,向村民苦口婆心地解释治理的方案、描绘美好的未来。最终,在征得大多数村民同意后,张书记决定选择冯驩文化园项目,实行民主决议,让村民们自己决定。经过民主表决后,村民同意张茂华书记治理塌陷土地的思路和方案。
谈起未来的规划,张茂华向记者描述了发展蓝图。冯驩文化园建成后,他们将借助文化园建设农具博物馆,生态种植采摘园、美食园,以及水上娱乐园。通过各种创意和优化环境,吸引游客,形成感受历史、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生态农业园。
【记者手记】:
记者在深入文化园采访之中感慨颇多。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能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从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治理塌陷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对于外地塌陷地治理借鉴,不失为一种成功模式。
面对塌陷地治理的世界性难题,张茂华没有循规蹈矩,而是以开阔的视野,依托该地历史文化遗产———冯?遗址,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硬是把文化园建起,让历史文化得以用实物形式传承。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简单的复制和重现,而是让“道行天下·诚信为本”的儒家思想在微山县古镇?城又有了一种载体,其意义影响深远。
图为初具雏形的冯驩文化园一角
【相关链接】
冯驩,即冯谖(xuān), 战国时齐人,是薛国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流传至今。冯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