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是国内新一轮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济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位于“一体两翼”中的鲁南经济带上,是鲁南地区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心城市,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诸多优势。但是,由于我市面临较大城市环境压力、城市交通相对滞后、煤炭开采与城镇发展相制约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市的生态城市建设进程。所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
聚集优势,助推生态城市建设发展
优越的自然条件。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全市总面积10684.9平方公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全市河沟水面总面积15.53万亩。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南四湖,占全省淡水水域面积的47%。全市含煤面积482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5%。全市煤储量260亿吨,占全省的50%,为全国重点开发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良好的区位优势。济宁市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路为支线,连接济宁市、县、乡、村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以京沪铁路、菏日铁路、京沪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济菏高速公路、G104、G105、G220、G327国道等为代表的道路网络体系遍布市域。横贯东西的327国道和省道共同构成了沿海港口通往内陆的大通道,G104国道、G105国道和G220国道贯穿南北,是南北经济交往的大动脉。
深厚的文化底蕴。济宁市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而著称,是东方儒家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曲阜、邹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还有邹城“四孟”(孟府、孟庙、孟母林、孟林)、嘉祥武氏至祠汉画像石刻及济宁城区的太白楼、汉碑群等。济宁市自然景观众多,曲阜石门山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邹城峄山有“岱南奇山”之美称。另外,还有水泊梁山、京杭大运河、微山湖等景点。
良好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济宁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凭借优越的外部条件和自身良好的发展条件,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显现,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拓展。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经济园区和旅游产业,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应对挑战,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构建区域生态空间系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工程建设。构筑以南四湖、京杭运河、洸府河、泗河、洙赵新河等河流为主的蓝色生态空间和以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滨河绿色廊道等构成的绿色生态空间。
协调煤矿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构筑特大城市框架。济宁的发展要立足国家战略的要求,承担鲁南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真正实现与徐州、临沂互动发展,必须构筑大城市的框架。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要满足产业发展、职能提升、可持续等目标,实现资源城市转型,必须转变地上城市发展完全服从于地下煤炭资源开采的观念,按照发挥土地价值最大效益的原则,正确处理地上城市发展和地下煤炭资源开采的关系,实现煤城互动发展。
加强城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建立生态城市的基础支撑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济宁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通过普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多方式联运奠定坚实的设施基础;广泛采用生态建筑,使建筑达到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目的;加强绿地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加强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以及排水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而推进城市发展的水平。
继承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济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孔孟文化、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等。济宁生态城市的建设应继承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济宁名片。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生态城市的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以生态文化为经络,促进城乡居民传统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
济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位于“一体两翼”中的鲁南经济带上,是鲁南地区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心城市,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诸多优势。但是,由于我市面临较大城市环境压力、城市交通相对滞后、煤炭开采与城镇发展相制约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市的生态城市建设进程。所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
聚集优势,助推生态城市建设发展
优越的自然条件。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全市总面积10684.9平方公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全市河沟水面总面积15.53万亩。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南四湖,占全省淡水水域面积的47%。全市含煤面积482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5%。全市煤储量260亿吨,占全省的50%,为全国重点开发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良好的区位优势。济宁市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路为支线,连接济宁市、县、乡、村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以京沪铁路、菏日铁路、京沪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济菏高速公路、G104、G105、G220、G327国道等为代表的道路网络体系遍布市域。横贯东西的327国道和省道共同构成了沿海港口通往内陆的大通道,G104国道、G105国道和G220国道贯穿南北,是南北经济交往的大动脉。
深厚的文化底蕴。济宁市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而著称,是东方儒家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曲阜、邹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还有邹城“四孟”(孟府、孟庙、孟母林、孟林)、嘉祥武氏至祠汉画像石刻及济宁城区的太白楼、汉碑群等。济宁市自然景观众多,曲阜石门山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邹城峄山有“岱南奇山”之美称。另外,还有水泊梁山、京杭大运河、微山湖等景点。
良好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济宁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凭借优越的外部条件和自身良好的发展条件,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显现,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拓展。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经济园区和旅游产业,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应对挑战,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构建区域生态空间系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工程建设。构筑以南四湖、京杭运河、洸府河、泗河、洙赵新河等河流为主的蓝色生态空间和以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滨河绿色廊道等构成的绿色生态空间。
协调煤矿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构筑特大城市框架。济宁的发展要立足国家战略的要求,承担鲁南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真正实现与徐州、临沂互动发展,必须构筑大城市的框架。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要满足产业发展、职能提升、可持续等目标,实现资源城市转型,必须转变地上城市发展完全服从于地下煤炭资源开采的观念,按照发挥土地价值最大效益的原则,正确处理地上城市发展和地下煤炭资源开采的关系,实现煤城互动发展。
加强城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建立生态城市的基础支撑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济宁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通过普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多方式联运奠定坚实的设施基础;广泛采用生态建筑,使建筑达到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目的;加强绿地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加强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以及排水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而推进城市发展的水平。
继承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济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孔孟文化、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等。济宁生态城市的建设应继承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济宁名片。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生态城市的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以生态文化为经络,促进城乡居民传统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