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给孔子说:“天下的君子凡看得起我们卫国、想和我老公做兄弟的就一定要来见我。我也愿意见您。”孔子先辞谢,在辞谢不掉的情况下就去见了南子一面。见面之时,南子在自己的面前挂一张帏帐,孔子向南子行大礼。南子也对孔子拜了两次。《史记》这段“子见南子”的描述,细节很生动,给人以很大的联想空间,因此,有人甚至将此解读成“孔子和南子之间的一段风流韵事”。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去的国家就是卫灵公治理之下的卫国。灵公对孔子也很好,可是,卫灵公和南子两人的私德都很差劲。南子是宋国的公主,她与自己的哥哥公子朝私通。嫁给卫灵公之后,因貌美很得卫灵公宠爱,卫灵公为其另建宫殿,还经常邀请宋国的公子朝来卫国做国事访问。当然,公子朝明着是做国事访问,实则是为了与南子私会。卫国的后宫如此混乱,太子蒯聩很生气,就想发动政变。只是南子有卫灵公撑腰,才躲过一劫,而太子也只好逃亡了。南子明白,太子虽然出逃了,但只要卫灵公一死,太子蒯聩就可名正言顺地回来做国君。那时,她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为了避免被太子蒯聩“秋后算账”,南子需要寻找更多合作者和支持者。孔子就是南子看重的一位“精神领袖”。当时,孔子56岁,已经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儒了,他道德学问备受称道,门下弟子日益增多,在卫国也结交了很多贤大夫。因此,南子才极力要见孔子。南子见孔子,既可以满足虚荣心,还有可能将孔子及其门人争取过来。
孔子当然知道南子名声不好,所以不愿意见她。可是,自己在人家卫国办班教学,还想着向卫灵公推销自己的仁政。在此情形之下,身为国君夫人的南子要见你一面你都不肯,这不明摆着不给面子吗?因此,反复权衡之下,孔子决定去见南子———不就是见个面,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子路为什么“不悦”呢?我觉得合理的解释是:在男女道德这个问题上,子路应该对老师孔子有信心。孔子见南子,是南子主动提出的,并且“四方君子”来到卫国的,南子都要见一见,孔子去见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所谓孔子与南子有私情云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子路担心此事的可能性极小,最大的可能是,子路害怕老师政治上幼稚,被南子所拉拢。不少学者一旦被当权者接见,就感觉是傍上了靠山,随后就会成为“帮闲文人”,为权力效忠。相对于美色,权力对知识分子思想独立性的腐蚀无疑更强。子路所担心的可能就是这个,因此他感到很不爽,“不悦”。孔子看子路不高兴了,没有责难子路,反而发毒誓来表明自己,这正是孔子的可爱之处,亦可见他教育手段之高明———能从容讲学的时候就从容讲学,不便从容讲学之际,对学生发个毒誓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