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求经济的发展到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开始经历一个艰难而巨大的转型。4月25日上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钱文忠做客2013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名家讲坛》,作了题为《中都之魂:汶上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演讲。钱文忠从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出发,逐一讲述了在汶上交相辉映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运河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
经济是手段,文化是最终目的
钱文忠的演讲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开始,曾经我们把发展经济看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过去我们一直在这样一个误区中前行,但如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我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近几年整个社会的观点开始改变,越来越关注一个地方本身所具备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传统文化资源。现在之所以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是因为人们开始从一个认识的误区里边跳出来,原来有一个很要命的认识的误区,把发展经济看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唯一方法,或者说是唯一的一个渠道。这种认识是由当时的历史发展现状所决定的,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国民经济濒临破产,当时中国人口众多,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的人口,整个国家一片疮痍,所以那个时候不得不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这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就犯了一个今天看来非常要命的错误。在当时的思想层面,很多学者讲,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实际上是把唯物主义做了那个年代所能做的最机械的一种解释,只要把物质问题解决了,人的精神问题就解决了。以当时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的理论是这样讲的。中国也有理论,这个理论最简单明了的说法,是管子的一句话。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是我们在引用的时候,却莫名其妙多了一个字,变为“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这个“后”字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就理解成先把吃饭问题解决了,先把经济问题解决了,而后自然而然就知礼节了,文化、经济、人民的文明素质、社会的文明程度自然而然就解决了。管子的意思不是这样的,管子的意思是仓廪实而且还要知礼节,没有一个先后的顺序。在这样一个错误认识之下,这三十年我们拼命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人都忘了一点,经济在任何层面上,都只能是手段,它不具备目的这样一个价值,经济的发展到最后无非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文明程度、文化程度能够提高,能够为这个时代做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贡献、文化贡献。
文化是最终的目的,精神是最终的目的,而物质是手段,但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们把发展经济当成了唯一目的,而忘了它只是一个手段。
中国在开始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成就的同时,突然开始面临人类历史上同样的史无前例的问题,飞速发展的经济不仅没能够带来期待当中的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伦理水准的提高,反而出现的最严峻的问题是飞速发展的经济,飞速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日渐降低的道德水准、伦理水准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在这样一个落差下,我们知道,如果要强调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个落差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同样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第二方面国家安全,第三方面自由度飞速增长,那没有理由不幸福。但中国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人民普遍感觉幸福度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违背人类发展基本原理的情况,说明我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非常深层次的瓶颈,我们把目的和手段搞混了。我们非常简单的以为发展经济就可以解决幸福感问题,只要物质生活好了,人民就都幸福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人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有文明的支撑,有传统的延续。人幸福不幸福,和你所生活的时代,所生活的环境是不是文明有更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不受重视,传统文化资源枯竭、传承断裂,整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文明程度一定是不会让人满意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的幸福感是谈不上的。现在面临的问题其实已经非常严峻,我们的传统遭到严重的威胁,现在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已经不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是非常稳定的,实际上它已经开始碎裂,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际上我们面临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危机和挑战,今后中国的发展或者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它必须开始一个艰难而巨大的转型。
应足够重视地域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现在的很多城市开始意识到文化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汶上是中国许多城市应该为之欣羡不已的。中国几千个县级城市,真正拥有无可争议传统文化的地方并不很多,他们苦于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在汶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资源都是来历明确,没有争议的主流文化资源。
汶上首先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资源儒家文化。鲁定公9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宰中都。这是孔子的第一次出仕,第一次来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孔子以后还担任过鲁国更高的职位,但是孔子宰中都意义在于孔子在中都的执政从历史记载来讲,完全反映的是民生的取向,而且他执政的效果恰恰是今天高度关注和倡导的和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史籍当中没有争议的关于孔子宰中都的记载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家语》讲孔子在这里行教化,劝农耕,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取得了被人认可的政绩;另一个记载是《淮南子》,也讲到孔子道不拾遗,而这里边特别强调说孔子的政绩不是单单靠严刑峻法的,靠的是教化。中都,也就是汶上,实际上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现实实践地和它施政的一个标准地,这一点在全国没有第二个地方拥有这样的资源,拥有这样的自信。在今天看来,儒家思想都是非常理论化的东西,四书五经是国学主要组成部分,经学的组成部分,非常理论化,带有一种抽象的色彩。然而不是,中都是孔子的实践地,是儒家思想落地生根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是靠三教合一来稳定社会,儒家、道家、佛家。儒家是刚强,道家是柔软,如果这一张一弛都不能调整,所以就从印度学习了佛教。佛教是一个超越的东西。佛教是不大关心这个世界,它关心来生,关心来世,它是在超越层面。儒家强调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强调要进取。而道家强调的是退,道家最高境界是成仙,说到底就是不死,但是佛家不是。所以一个地方在拥有传统的儒家文化资源的时候,如果拥有同样被主流所认可的并且无可争议的佛教文化资源的话是非常重要的,汶上在这一点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进取。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只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却不知道不能干什么。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就不知止。而佛家思想所传递的超越层面的知识,却让我们一下子有了敬畏———因为某些现象不能解释的时候就会感到知识的无力,感到自己的谦卑。
除了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在汶上还有着灿烂的运河文化。在南旺分水龙王庙存在着大量运河文化的基础,从记载上可以看到,在清朝的时候还有龙王大殿等一批建筑。钱文忠指出在漫长的运河史上,汶上的南旺枢纽所具备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为一种资源的存在,还远远没有得到过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