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天价墓地”,有的地方墓地价格涨幅甚至超过房价,不少人感叹“死不起”。银川市曾经推出200多个标价99元的公益性墓地,但建成两年无一售出。逝者家属普遍嫌其太小,不够豪华气派。(4月3日《法制日报》)
“天价墓地”频出和公益墓地遇冷时常被拿来比较,而每次对比后的结果无怪乎公众守旧的殡葬理念,得出的结论是国人喜欢厚葬,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现实中的厚葬实际上并不“厚”,更准确的说法是体面入葬而已。正如报道所称,“70%至80%的市民都选择价格2万元至3万元的中档墓地,选择几千元的公益性墓地和近10万元豪华墓地的很少”。换句话说,公众追求的并不是豪华,而是体面,体面有一个近义词就是有尊严。
而公益墓地之所以遇冷,我想有这几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提倡环保和节约的墓葬方式值得提倡,但提倡未必意味着将公益墓地与之划等号,如果留意就会发现,每每提到公益墓地,相关部门都会说是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可以,但毕竟需要过渡。在此试想,将公益墓地建造成市场中等价位的墓地,这样的公益墓地会没有人买吗?
此外,最关键的是墓地问题仍然没有回归公益。为什么这么讲?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墓园一直在宣传高价墓地,并将环境好和位置好的地方建高档墓穴;另一方面,很多公益墓穴偷工减料,比如媒体曝出,有的地方原本要一墓穴一棵树,而建设时为了省空间,却两个墓穴建一棵树,最终导致空前狭小,公众悼念的空间都没有。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能够让公众接受公益墓地呢?
可以说,移风易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更要加大宣传方面的力度,毕竟移风易俗不能单靠每年一次的清明节吧?如此说来,对公益墓地遇冷反思也不该只是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