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日前,楼市调控新“国五条”细则、山东契税新规公布后,在各地楼市激起千层浪。其中,对二手房交易征收差额20%个税成为最大看点。一时间,二手房交易大厅人头攒动、突击过户,房地产中介异常繁忙,买房人惶恐卖房人忐忑。同时,来自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动向,同样引发各方人士对济宁楼市未来走向的猜想和探讨。
2006年我市起征20%个税
“‘新国五条细则’对济宁影响不大,但山东省契税新规还未正式实施,对济宁影响还不确定。”房产交易服务大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月国务院刚刚颁布了“新国五条细则”,这被称为10年来最犀利的调控政策。其中个税征税方法是本次房产新政策的最大亮点,二手房交易时,调整为按差额20%征收个税。
此次二手房交易个税计税方式调整,或许对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房产交易影响较大,但对济宁楼市影响甚微。这是因为,济宁早在2006年便出台文件,规定进行二手房交易时,除了卖方夫妻双方唯一的住房且产权取得满五年可申请免税外,卖方应按房产增值部分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在无法确定房产增值额的情况下,按房产交易总额的1%征收个税。
山东省契税新政规定,契税税率由此前的3%,调整为浮动的3%至5%。目前,无论是商品房买卖还是二手房交易,我市契税税率在1%至3%之间。其中,个人初次购买90㎡以下住宅的按房屋总价值1%缴纳契税;初次购买90㎡至144㎡住宅的按房屋总价值1.5%缴税;非住宅、别墅、二次购房、144㎡住宅按房屋总价值3%缴税。以某二手房房屋成交价为100万为例,假若契税由3%调为4%,那么购房者就要多缴纳1万元的税,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购房者负担,但目前我市税费暂未调整。
不能错失制度建设“机遇期”?
一收就跌,一放就涨———楼市屡现“弹簧效应”,根源仍然是行业制度建设的缺失。有人认为本轮楼市“新国五条”的实施,使得楼市再次走到十字路口:中介机构鼓唇摇舌,普通居民望房兴叹,开发企业望风使舵,金融企业上下其手,中央政府态度坚定,地方政府试探频频。
在这敏感时期,来自住建部、中国房地产协会和国内知名房企的代表人物,围绕房价走势、调控走向、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焦点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提出了行业性制度化建设建议,观点引人深思。
但行业性改革推进缓慢,可能会错失房地产制度建设良机,怎么办?从长期看,用制度化办法取代临时性的行政措施,这样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所谓长效的制度建设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多盖房子,快盖房子,而不是少盖、不盖房子;二是调整城市结构,都住在北京、上海、广州,什么样的政策都解决不了房价问题,大中小城市要协调发展;三是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又要让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行不通的,加快与地方不动产等关联的税收制度改革,包括房产税制度改革;四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如此调整才能最终解决房价与收入比问题。
未来需求影响房价走势
置业成本的增加会不会导致购房者向一手房市场转移呢?
业内权威人士分析道,我市若严格执行个税新政,必然在短期内逼高二手房价格,进而遏制二手房消费需求,成交量下降致使后期二手房价迅速下滑。再加上20%的个税堵死了作为交易补充的村两改房源和安置房源,使消费需求加速引导至一手房市场。不过,新政其实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打击投资投机需求,又可能伤到刚需群体。尤其是对于卖一买一的置换型刚需买家而言,20%的个税以及信贷支持力度的降低,将阻碍他们入市的步伐。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新政对新建住宅也是打击,目前市场出现二手房需求转移到新建住宅的可能性不大。一旦二手房市场冷清价格下调,新商品房也会受到影响。而且新建住宅也面临着日后再转让的税费问题。对于后市的影响,具体还得看本地细则的落实和执行,以及一二手房市场的联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