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作为祭祀纪念先师孔子的重要场所,是历代崇孔尊儒的产物。是被历史物化了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深邃,积淀丰富。为了尊崇、祭祀的需要,孔子祠庙也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和儒家学派的发展而增扩崇隆。至唐贞观二年(628)孔子被尊为“先圣”,四年(630)诏全国各州县学校皆建孔子庙。于是,孔子庙遍及全国各地,并且远涉东南亚等地。有资料显示,世界各地孔庙多达2000余座,国内约1600余座;目前保存较好的约300余座,分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孔庙群体。孔庙、文庙建筑,根据它祭祀纪念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与我国其他的宗庙、祀堂、宗教等祭奠祈拜等古建筑类型相比较有着不同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它的文化教育内涵。
最早的孔庙是孔子故乡的曲阜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经历代扩建形成雄伟壮观的规模,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东西三路布局,前后九进院落,有殿阁厅堂门坊一百余座,成为孔庙之祖庭。当我们走进孔庙来到神圣的大成殿前,抬头仰望,可以看到大成殿内孔老夫子端坐在神龛之上,他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完全一副帝王的仪容!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打破贵族垄断知识之局面,开平民教育先河,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孔庙内供奉为什么是帝王像呢?
孔庙大成殿内的孔子像
这要从对孔子的褒奖说起,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周礼》礼制中的十二章服(天子之制)。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8月17日,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孔子塑像的服饰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和神圣色彩。孔子冠冕服饰按照清雍正时定制,从周代帝王最华贵的服饰标准,冕十二毓、服十二章、玄衣纁裳。冕旒即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礼运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十二章服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冕服上饰有12种纹样的服饰。12种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早期手绘、晚期用刺绣绣于服装之上。十二章图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据史载: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照临”之意;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龙,变化无方,取其神;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鵻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鵻”,即鹁鸪鸟,是取其智;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又有一说,按八卦方位,白为西方之色,黑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为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为阳,故象征刚健能断;黻形为“亜”,一说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说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我们现在所见孔子塑像为1982年由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县三级组成的孔庙大成殿恢复工程领导小组,于1983年春,由山东艺术学院为主组成塑像工程组,根据历史资料、照片、电影、残存像及其他先圣先贤像龛部件等,按照清雍正八年塑像原貌对孔子像进行复制,孔子像坐高3.35米,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