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争先恐后抓落实、鼓足干劲求突破、全力以赴促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力量、开创生动局面的关键时刻,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和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今年活动的宣传主题分别是“水合作”与“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这反映了水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与党的十八大精神一脉相承,也必将对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了建设生态山东的决策部署,围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发展目标,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济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当前,济宁的发展正处在深化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转型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路子。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深谋远虑,作出了实施“生态突破”的战略部署, 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全力打造美丽济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必须先行。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年均水资源量46亿立方米,拥有黄河、京杭大运河等93条主要河流,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水资源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特别是2012年在率先与省水利厅签署加快推进济宁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合作备忘录机遇推动下,水利发展布局得到科学谋划,水资源管理不断强化,南水北调、防洪减灾、水系生态、小农水重点县等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水工程管理工作亮点纷呈,水利改革发展成绩显著。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用水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市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市人均水资源量558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30.2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和特枯年份缺水达4-7亿立方米。我市骨干河道、中小河流等防洪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应对水旱灾害的难度很大。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水体污染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道路还十分艰辛。
积极推进济宁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是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现代水利示范市,着力把水资源短缺这一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转变为重大的发展优势,真正把我市打造成为中国北方不缺水的城市,无论对我市经济建设还是生态建设,无论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与省水利厅的约定,现代水利示范市要在2015年前建成,即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水资源刚性管理体系、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和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以济宁实施“生态突破”战略为契机,全面推进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加快实现水利现代化,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度自觉地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在基本建立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以此形成“倒逼机制”,通过控制用水总量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构建现代水网,提高水利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以防洪薄弱地区和防洪骨干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以区域调水工程和雨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完善的水资源调配体系。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带动,加快构建高标准农田灌排体系。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建设为载体,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打造生态河道、人工湿地和水利风景区,狠抓南水北调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建设和沿线治污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切实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打好信息化建设攻坚战,不断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要加快建立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完善水利管理协调服务组织、水利专业服务队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切实维护老百姓的涉水权益。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村供水专管机构,确保水利工程效益长久发挥。深化水价改革,以合理水价促进用水公平和节约用水。全面落实取水许可、涉河涉湖项目管理审批制度和节水、治污、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提高涉水事务管理服务水平。认真落实水利移民后扶政策,切实加强水利移民扶持。
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必须全面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依法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15%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基本建设项目市县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充分整合各类涉农、涉水资金,最大限度拓宽政府投资渠道;以涉水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推动水利投资渠道多元化,以强化市、县两级投融资平台建设为抓手,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置换水工程产权、确权水土资源开发等方式多方吸纳社会资金。
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资源刚性管理体系建设、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建设、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县(市、区)水利改革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强化推进措施,务求实现大的突破。要不断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建立部门间协作配合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建设用地、机构队伍建设、水政执法等方面制定措施,抓好落实,切实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加大督导调度,强化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考核奖惩。要切实抓好宣传动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市情水情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的舆论氛围。
实现水利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我们相信,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济宁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完善治水思路,切实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济宁一定会在水利现代化的道路上率先冲刺、争做示范,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济宁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作者系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