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将死。这已不是危言耸听的话题,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这几年,我们看到了风入松、光合作用书店关门,季风书屋连锁店一路关停,单向街书店、万圣书园等几经搬迁。民营书店的代名词似乎就是步履维艰、惨淡经营。基于此,正在进行的两会当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张抗抗女士提交了一份关于扶持民营书店的提案。该提案主旨是建议各级政府推出政策扶持民营书店,同时用行政手段限制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价格。然而,通过限制网络书店的办法来保护民营书店,这一做法本身却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作家张抗抗提案扶持实体书店 限制网络书店价格战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递交了一份关于扶持民营书店的提案。张抗抗的提案建议主要有四条:1、建议对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价格,进行限制和严格管理;2、建议政府考虑对实体书店进行大幅度减税,或参照目前新华书店享有的返税政策,使民营书店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3、建议各地政府把实体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在城区规划中为书店留下一角之地;用于文化建设的政府拨款,也应向民营书店进行适度倾斜;4、建议设立图书公益基金等类似性质的民间或半官方机构,对资金流转困难的民营实体书店进行定期资助。
这个提案针对的是目前民营实体书店普遍存在的问题。《2012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实体书店的这场危机并非一夜形成:早在2008年,中国传统图书零售业的增长速度便突然下滑,2009年增速较为平稳,2010年增速跌落到1.38%,2011年似“回光返照”,出现了增速5.95%的反弹。而到了2012年出现了负增长。有经营者说“如果没有莫言,真不知道2012年我们会有多惨。”
在张抗抗委员的提案的细节处,我们见到了许多国外经验:德国、美国等国政府规定,新书出版后,先行在实体书店销售三个月(或半年),在此期间,网上书店不得销售该书的纸质版及电子版;日本和韩国政府,已制定了图书最低折扣价,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享有平等竞争的舞台;韩国政府还规定,网络书店的书价必须与实体书店同步,并对打折幅度做了不得低于八折的严格规定,销售价格不能低于成本价,有效避免了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加拿大政府规定,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等,支付一半费用;法国、英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辅以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条路正在被实践着。台湾地区的文化地标———诚品书店,即将于2014年在大陆开设第一家分店。这家新店没有开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而是落脚山清水秀的苏州。对此,诚品书店大陆事业发展项目负责人李介修并不讳言:北京和上海曾是开店首选,但一级城市进驻的成本和代价都很高,当地政府也还没有明确的合作意向。相反,苏州则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迎接诚品书店。
另据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介绍,诚品书店在苏州的分店“获得了几乎所在地最高政府的支持。这是任何一家大陆民营图书零售商都不可能获得的待遇。也就是说,诚品书店在台湾不具备的条件,这里都有了。”
然而这个提案中,关于网络限价一条是否真的合理?事实上,网络销售和实体销售有着本质区别,由于进货渠道和铺货方式的区别,一本书的价格很难实现网络与书店中的相同。而作为监管部门,更无权对合法合理的定价规则进行干涉甚至限制,同理,由于发行商和出版方都有自由选择渠道的权利,有关部门也无法对网络渠道和实体渠道铺货的先后顺序进行协调。在市场规则中,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某一方而限制另一方的发展,外界保护和支持固然重要,而民营书店为了更好的生存,也需要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完全区别于网络销售的发展道路。
网络书店的价格可以无限低吗?
也许有人会从外国的经验中驳斥上文的说法。上文也提到韩国的做法乍一看好像也是通过行政手段限制网络书店,跟张抗抗委员的想法如出一辙。不过仔细看来,其中还有重要的一句“销售价格不能低于成本价”。这一点,才是问题的症结。
在国际贸易中有一个名词,叫“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第十一条中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那么,具体打到几折算是低于成本价销售呢?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曾经说过一个数字。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京东的少儿图书“3折就可以盘进来”。对于这个说法,另一位图书行业人士表示“图书的直接印刷和版税成本大约是30%,再加上间接管理成本,一本书的最低成本大概45%,一般发给书店和经销商的折扣是6折。”然而无论是3折还是6折,在价格战的冲击下都已被击破。
2012年11月11日,各大电商的双十一价格战中,卓越亚马逊曾把价格压到了最低2.5折。这一折扣已经明显是“赔本赚吆喝”,其他几家网店的折扣也大体相差不大。这种集体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是需要被制止的。
从书店里得到的不仅是书
易址的单向街书店把门口的牌匾由“单向街·书”改换成了“单向街·空间”,意味着书店外延的扩展,除了书、沙龙之外,单向街还可以提供美食等更多的东西。
书店,慢慢变成了一个空间概念。这就像台湾的“诚品书店”,诚品的发展策略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础,再带动商场、书店与零售的“复合式经营”,使书店不只卖书,而是包罗书店、画廊、花店、商场、餐饮的复合组织。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展现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每年至少举办4500场演讲与展览,范畴涉及文学、戏剧、舞蹈与美术。
一些有个性的民营书店的经验也足可借鉴。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从书名就知道一定是一家有趣味有情调小资文青扎堆的店家。从1993年年底于广州美术学院内试业开始,至今已有整整20年的历史。店里长期举办当代艺术活动,组织艺术家参加各种艺术展;坚持走弘扬当代文化的路线;读者购书不打折,以维护图书定价;全部书籍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陈列,以强调写作的风格先于类别;店主一年只读一本书,信奉少量阅读———带着狂喜和沉静的阅读———的原则,因为生命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而是一次又一次迸发。个性化生存的时代,这种“奇葩”能存在20年,恐怕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