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年前,孔子有一个梦想,坐着木筏出海,但这个梦想他一生也没能实现。2600年后,借助着现代化工具,孔子走向了五大洲,他的思想,他的学说开始为世界各国所了解。而当孔子走近世人的背后,历史不能忘记一位革命后代李成俊。他被誉为当代传播孔子的大使,他倾其半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为播散孔子智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他的卓识,让孔子率先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是他的无私,为世人呈现了一部鸿篇巨制《文化巨人――孔子》。
是他的坚守,让我们回眸历史中领悟到先哲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
是他的努力,把传承千年的精神遗产用兴建城市地标建筑创新了儒学传播的新载体。
新四军烈士的后代,四岁算军龄的红小鬼,共和国最年轻的离休干部之一――年逾古稀的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俊一生充满传奇,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就算再高明的编剧也望尘莫及。但如今,卸下之前的光环,他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身份是孔子文化传播大使――这个头衔在他心底的分量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红小鬼”文化复兴的中国梦
父亲牺牲时,李成俊尚在懵懂的年纪,但从此新四军35旅供给部的花名册上就有了他的名字。穿着土布做的衣裳,背着小米,李成俊和部队一起辗转在苏北各地打起了游击。孟良崮战役期间,有一次部队渡河转移,他被战士拴在马背上驮向对岸,其间战马在河里一个趔趄便险些让他遭受没顶之灾,“亏得司务长就在我身后,一把便将我捞了起来!”时至今日,李成俊会长每每讲起这件事时不但早没了惊恐,反而多了几分回忆的温馨。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人,李成俊会长在党组织光辉的照耀下得到了良好培养,不断上学进修,一路念到了南京大学,正是在这里,李成俊碰到了儒学思想方面的启蒙人南大老校长匡亚明。在这位“孔学泰斗”的感染和影响下,李会长开始思索更深远的人生问题。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出了共同呼唤:“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为什么世界会如此看重孔子?他陷入了沉思。慢慢的,李成俊会长找到了答案。21世纪是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东方文化巨人孔子忠恕一贯的思想、和谐稳定的思想、自强不息的思想、日新又新的思想,诚然是新时代、新社会发展前进之必需。博大精深的孔子思想,在和平与发展中,向世界各国人民提供充分的精神食粮。此时回首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结构的转型,整个社会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道德危机、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如何解决这些危机?在影视文化领域打拼多年的李成俊从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中看出了社会对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的迫切需要。在他看来,儒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创造的道德哲学、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所秉持的道德原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所拥有的道德资源、所蕴含的道德力量,经过现代转化,对于丰富国人道德知识、提升国人道德境界、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路向、增强民族道德力量、改善民族道德形象,意义重大。
正是在这种巨大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召唤下,大型文献纪录片《文化巨人――孔子》横空出世,这部拍摄前后历时近二十载、耗资二千余万元作品凝聚了李成俊会长后半生的所有精力、心血甚至生命。
800多个景点,30000多个镜头,十几年间,李成俊会长带着摄制组走遍大江南北,寻访国内外八十六位顶尖的儒学专家。春拍各地花卉,夏拍瓢泼大雨,秋拍红叶硕果,冬拍狂风大雪,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还访遍了港澳台,以及世界数十个国家。不分寒暑,历尽艰辛。有一次,从曲阜到北京的路上,正行进时,司机一个急刹车,大家吓了一跳。原来前面发生了车祸,摄制组的车只差十几米远就会迎头撞上。一年秋天,从河北涉县到石家庄的路上,天上下着瓢泼大雨,路况复杂。走到武安的国道上,司机前行中突然左转,又转了一个大圈。大家正莫明其妙时,向前一看,原来山洪暴发,洪水像利箭一样地向下冲来。冲断了公路,冲走了车辆。拍摄组的车因转弯及时,幸未遇难。另一次,摄制组从河北邢台开往石家庄,又遇上倾盆大雨,路面积水急速上涨,车辆无法行驶,赶快开到一片高地上停了下来,整个剧组被困在荒郊野外一整夜,第二天才获救。还有一次封镜前夕,日夜操劳的李成俊会长接受曲阜电视台采访,谈及拍摄时的种种艰辛,这位从小便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七尺汉子禁不住落下了眼泪,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李成俊会长说他无怨无悔,在他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念头,中华传统文化在历经风风雨雨之后,已走上全面复兴之路,而做为这一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的重入人心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文化史上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而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互为表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治久安和持续繁荣,必须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基本条件。李成俊一直坚信,儒学经过现代转化,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化巨人――孔子》是文化史上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无疑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此片拍摄前后历时近二十载,足迹踏遍海内外,共汇集86位国内国学大家与海外孔学专家倾注于孔子及儒学文化的心血,在每集都予以精辟地点评。做到了深入浅出,一语中的。这部凝聚了众多学者为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付出心血的鸿篇巨制,在目前国内各种媒体多以娱乐形式出现于公众时,它却以雅俗共赏、中外咸宜的方式展现孔子文化深刻的学术内涵,独树一帜。
1997年3月14日上午,在开拍此片时李成俊会长敲响了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的房门,孙部长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要认真总结一下儒家文化的精华,总结一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你用电视传媒手段普及儒家文化,很好,我支持你”。
十多年过去了,孔片获得中外专家同声赞叹:国学大师张岱年教授亲笔题词盛赞此片是一部“内容丰富,贯通古今,具有重要意义”的“电视论语”片。美国哈佛大学孔学专家杜维明教授评价“本片是儒家文化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是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华文明五千年,孔子承前启后,在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中,以孔子提倡的“和为贵”、“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历代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中华血脉,成为民族之魂,铸就了中华民族成为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的古文明之辉煌历史。此片总撰稿人、孔学专家骆承烈教授说: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些“永恒的范畴”,用马列主义的话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说孔子这“永恒的范畴”就是人本意识、道德意识与践行意识,而这就是儒学理论中富有永恒生命力的人文精神。
的确《文化巨人――孔子》以翔实的素材和丰富的史料,客观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精华,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和魅力。当孔子从荧屏走来时,人们拍手称赞。2009年该片在法国戛纳的“国际电影节”上展示播映间,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开创儒学文化传播新载体
李成俊会长常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是因为儒学自身的思想体系、从“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的精神及道德的力量,有着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容。在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他更觉得自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于全球的传播使命。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李成俊传播孔子文化的脚步并未因此放缓,“打造成儒学创意的建筑新地标,并开创儒学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应运而生,于是建设一座孔子文化大厦又出现在了他的规划蓝图中。
河南郑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而今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中,传承与创新是最关键的词汇。今天,中国孔子文化大厦这座城市新地标即将矗立在河南省会中心郑州市,这座集儒学文化为一身的创新设计理念,富有想象力和文化韵味的“H”形外部设计及多重空间的内部设计建筑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瞩目,必将成为传承与创新的最好注解。
在李成俊会长看来,中国孔子文化大厦将是一个城市的新的现代化的国学驿站。该大厦建成后是以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孔子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为己任的公共文化综合体,也是孔子文化遗产与公众交流的主要渠道,同时也开创了儒学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它将会使孔子文化财富的价值得到更具体的彰显。而中国孔子文化大厦的建设,力图区别中国当下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力图区别于以往进庙烧香磕头的庙宇,以孔子文化元素为蓝本的建筑体既具有时代魅力又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将引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理念的商住建设等设计,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儒学元素。让中国孔子文化大厦更能体现东方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特色,使中原城市空间形象更有张力。让走在“古都”街头的人,能闻到浓郁的孔子历史文化气息。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孔子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交融和共生,使得孔子文化传承及相关知识传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李成俊希望,这座矗立在华夏古都郑州的孔子文化大厦,能充分展示近年来我国孔子文化领域发展新成就;以及儒学惠民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增近广大公众对中国孔子文化大厦兴建的认知;交流和推广孔子文化各工作领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产品及服务,促进儒学及其相关机构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儒学弘扬的方式的创新,搭建一个重要的信息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本版撰稿 唐斌
■新闻链接
2007年,《文化巨人――孔子》获“中国文献纪录片二十年优秀作品奖”和“杰出教育贡献奖”,及美国授予的“总统教育奖”等。本片被北北合作组织主席蒋明君等有关领导作为国礼赠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韩国总统卢武铉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
2008年3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下发2008年重点“外向型”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目录的通知》的文件,公布入围的110部影视制品,入选名列前19名。
2009年春,本片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闪亮登场,首开中国孔子文化登上世界电视节的先河,引起参展国的极大兴趣。巴西教育部长ElcioFilho看了该片后,表示将此片在本国推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本片是关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巨片,故决定将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并允许使用联合国会徽,并授予一樽汉白玉奖杯。
图:在韩国传播儒家文化时受到韩国总统卢武铉的接见。
李成俊先生(左一)应邀赴韩国传播儒家文化时合影 同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先生(右一)
图:革命年代的李成俊
图:李昭同志给予拍摄孔片很大支持。
图:拍摄孔片时拜访晚年潜心研究中华文化,竭力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