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围绕“5年内突破3000亿规模”的战略目标,以“两个高于、一个确保”为基本要求,千方百计上项目,调结构,扩规模,先后举行了7批次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布局的50个投资数额大、科技含量高、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工业项目陆续落地建设,其中新开工投资过亿元产业项目41个,总投资335亿元,以大项目突破为支撑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全面铺开,为高新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2 利用外资任务提前5个月完成
2012年,高新区紧紧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突出引资重点,全力抓好对接洽谈和外资到位,保持了利用外资增长势头,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相继落户。截至7月底,高新区完成实际到账外资21378万美元,占全年目标的106.9%,增长74.1%,提前5个月完成全年任务。
3 全民绿化行动启动实施
从2012年起,高新区利用5年时间,大规模开展以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屋顶绿化、生态林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绿化行动,力争5年新增绿化面积76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6%和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满足市民外出步行5分钟500米就能到达公园绿地的要求,园林绿化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园林绿化水平、档次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把科技新城建成植物多样、景观秀美的生态园林之城和宜居宜业的生活品质之城。2012年,完成了幸福溪生态恢复、凯赛生态林等17项绿化工程。
4 产学研基地投入使用
产学研基地1至4期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其中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试运行,将承担长江以北半导体产品的“质量认证、检测检验、标准制修订”任务。基于全市第一家云计算平台之上的济宁软件园加快推进,三个软件加速器试运行,新蓝海软件、保举软件、广安科技、光明软件、远望软件等10余家软件、创意、动漫企业先期进驻。人才联盟已吸纳60家企业、10家金融机构为会员单位,并与22所高校、10家人才中介签订合作协议。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浙大———泰丰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济宁分中心、同济———山推工程机械综合技术研究院、青岛大学———如意科技设计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氢烷气汽车新能源项目、山东博实生物诊断研发中心进驻新兴产业加速器。
5 爱心校车温馨启程
2012年11月9日,22辆崭新的满载“爱心”的金黄色标准化校车从新世纪广场首发启程,分别驶向高新区各个中小学,解决了2000余名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问题。至此,高新区率先在全市实现区域内距学校两公里以上的中小学生校车接送全覆盖。这22辆校车均为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专用长头汽车,配有全景后视镜、校车标志灯、后置安全门等,车厢内配备GPS导航、电子摄像头、医药箱、车门报警装置、防学童遗忘装置、软化扶手等人性化设施。今后,高新区将从校车运营、社会管理等多方面保障学生安全,真正让学生受益、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6 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实现标准化
按照“小街道、大社区”工作理念,全面取消街道经济指标和招商引资评比考核,引导街道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街道职能向民生归位,工作重心向社区下移。将全区划分为16个社区,每个社区按常住人口1.5%配备社区专兼职工作人员,机关人员全部下沉到社区,进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承担相关职责。建立运行社区“一门式”服务站,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教育、救助、环境治理、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等100余项公共服务。建设公益性的社区文化中心,集中容纳教育培训、科普宣传、普法、文化、健身、娱乐等各类公益性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教文体活动需求。建设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街道卫生院,加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金色嘉苑社区服务中心、绿色家园社区服务中心、西闸社区服务中心、王因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投入运行。
7 最美最清洁高新区形象显现
大力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将全区划分成43个网格,建立起城市管理全覆盖、无缝隙的责任体系及多层面、全覆盖、常态化、重奖惩的督导考核体系。组织开展“市容清洁治理月”、“市容环境百日整治行动”、“校园周边市容整治行动”等各类专项活动150余次,实行市容重点限时挂牌治理工作机制,打造了洸河路、吴泰闸路、火炬路、新世纪广场、洸府河两岸、科技新城核心区等一批市容管理亮点区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50个有硬化任务的行政村进村道路、主街、20户以上小街巷已按要求实施道路硬化绿化,并同步配套排水设施。办事处全部建立环卫机构,每个村庄都有专职保洁员,农村垃圾全部做到日产日清,90%以上的实现无害化处理,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镇村环卫管理网络。
8 高新快线开通运营
2012年4月30日,高新一线(66路)、高新二线(68路)两条公交快线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高新区城乡公交一体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阶段。为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和企业员工出行需求,进一步扩大科技新城的开放度和公众影响力,高新区管委会投入1000多万元购买绿色环保型高档空调车18辆,新建公交枢纽场站4个、公交站点14个,全部委托给济宁市公交公司运营管理。两条快线运营里程62公里,其中高新一线由永旺购物中心———产学研基地,高新二线由永旺购物中心———黄屯金色嘉苑,途经洸河、柳行、黄屯、王因4个街道办事处,42个重点企业园区,69个村居,覆盖人口近10万人。
9 人才特区建设形成品牌
人才政策相继配套,“551”人才引进工程加快实施,人才联盟崭露头角。2012年,引进各类人才2300余名、其中领军人才4人、高层次人才14人,硕士510人,博士20人,高新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特区效应正逐步凸显。
10 96566呼叫中心正式上线2012
年11月16日上午,高新区经济和社会事务呼叫中心启动运行。经济和社会事务呼叫中心是高新区继2009年建成市民中心之后,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又一探索和创新,也是全省第一家覆盖经济社会全领域的综合性、公益性政府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包括经济、社会两个服务平台,呼叫热线为96566,现有6名前台受理人员、2名后台转办人员、43名呼叫专员,24小时接听接收和答复各类咨询、求助、建议、批评等事项,全天候收集民意、反映民意、服务民众,实行“三级响应”机制,形成了覆盖全区、功能完备、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呼叫中心的启动运行,不仅架起了投资者、创业者和广大市民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也成为建设科技新城、和谐之城的重要信息沟通平台,成为全方位展示高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