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连日来,出席济宁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中,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报告,立足市情,结合实际,就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跨越赶超、实施“生态突破”战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夯实工业强市之基推进经济战略转型
主题背景:《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工业是强市之基。把工业作为做强实体经济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实施“1351”十大产业百千亿培植工程,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杨连河、张建鲁等代表(市中区代表团):应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着力扶持引导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关键,政府职能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廉租房、人才公寓,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职工凝聚力,为工业强市和转型跨越提供劳动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徐祥谦代表(兖州代表团):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引擎,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落实到工作中,就必须在扎实做好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坚持科技创新,依靠技术改造,狠抓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实现产品由低技术含量向高科技发展,由小功率向大功率转变。
王辉代表(嘉祥代表团):作为一名来自乡镇基层的人大代表,我将以这次大会为契机,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全力抓好卧龙山景区工程,启动一期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镇驻地的提升改造,打造东部三产项目聚集区、西部工业项目聚集区、南部食品加工园区、北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区一体”新格局,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感言: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我市在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进程中,如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不断提升我市经济整体实力,《政府工作报告》从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为全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一年,我们即将看到一个个不同的亮点,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文化经济特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主题背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构筑文化高地为目标,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成文化强市。
谢安庆代表(曲阜代表团):实现文化产业突破曲阜,要切实实现理念突破,树立市场观念、产业观念;模式突破,做到特区模式、特事特办;品牌突破,做大做强孔子文化品牌;创新突破,在观念、环境、政策、人才等方面实现创新;机制突破,建立良性长效体制机制;环境突破,全面加强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
王朝君代表(梁山代表团):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必须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要加强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引领全国的金字品牌;加强数字出版力度,实现业态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加强合作力度,确保企业发展与国家政策对接,与行业发展方向接轨;加强重点项目力度,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系统化全方位服务。
记者感言: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发展所需、形势所求、民心所盼,顺应文化发展新趋势,体现科学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坚信,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济宁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风采。
实施“生态突破”战略建设“美丽济宁”家园
主题背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以项目建设为引领,集中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突破县域经济、突破文化建设、突破生态建设,加快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目标,再次将突破生态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
韩允其、张兆军代表(金乡代表团):作为来自农村的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努力建设“美丽济宁”颇有感触。一年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实施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会后我们将把会议精神向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感言:《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融合共生。真正的富民强市,须守住青山绿水,将生态作为目标和出发点,向着“美丽济宁”进发。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主题背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二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支撑。
王海存代表(任城区代表团):发展现代农业,应着重抓好生态循环农业种养环节,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问题;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环节,从结构调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标准化综合配套集成新技术推广。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基础上,搭建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满足消费者知情权,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整体保障能力。
李永友、宋庆平代表(邹城代表团):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要全面深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方式、集体林权、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微型金融服务。
记者感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增产,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经济的基本保障。通过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逐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业基础支撑等方式,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加大投入机制增进百姓福祉
主题背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以增进百姓福祉为落脚点,加强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和政策扶持,健全民生保障十大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继续办好为民承诺10件实事。
蒋霞、于淼代表(微山代表团):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关注民生,对接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民生实事,对民生关注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将问题逐步解决。针对湖区实际,建议村级卫生室,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一体化管理,筑牢湖区医疗卫生网底。
张茂海、王秋霞代表(汶上代表团):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强就业指导、培训、援助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项目推荐、创业培训、贷款担保、优惠政策“四位一体”的创业帮扶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疾病防控,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记者感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学有优教、劳有多得、老有善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涵盖了民生的全部,实现了这些目标,我们老百姓将是最幸福的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注重统筹发展,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以项目建设为引领,集中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突破县域经济、突破文化建设、突破生态建设,加快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连日来,参加济宁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围绕报告提出的任务目标,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其中不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建设加强细节管理
尹艳珠委员(工商联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突破城市建设的任务目标,完全符合我市的实际。城市建设既是提升地方形象、实现和谐人居的现实需要,又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初步展示了现代文明城市的风采。随着城建管理工作的深入,在城市管理尤其是细节管理上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可以说,城市建设当中的细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品质,决定城市魅力。我建议,应注重将济宁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阶段工作中,努力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号召全社会都来参与城市管理,为实现建设“美丽济宁”作出新的贡献。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陈晶委员(文艺、体育、新闻出版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服务发展、求真务实,是对去年工作的客观总结,同时也为今年的工作描绘了蓝图。作为一名来自汶上县宣传领域的委员,文化产业是我一直非常关心的议题。近年来,汶上县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精心培育佛教文化体验、运河古迹探寻、生态民俗观光和休闲娱乐度假四大特色旅游,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了文化强县建设步伐。在谈到进一步做大做强汶上文化旅游产业时,陈晶委员表示,为加快“中国佛都”文化名城的品牌打造,汶上县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了“三区一带、一苑、一城、七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佛都”品牌建设中,突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宝相寺景区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打造,宝相寺景区先后完成一期、二期工程,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三期工程宝相宫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对外开放。同时启动了宝相寺东片区仿古商业街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展景区规模,增强景区功能。同时统筹推进莲花湖湿地和北部秀美山水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民俗村、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景点,中都民俗馆建成开放,构建独具汶上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廉群委员(经济二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3年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突出了重点,抓住了关键,鼓舞人心、提振信心。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按照产业分区定位,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以大企业为龙头、主导产品为核心,带动一批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特色突出、层级分明的产业集群。加快千亿级园区创建步伐”。为今后园区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实现园区转型升级,要做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进大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培植发展工业园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把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地向企业集聚。把形成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为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胡爱玲委员(农业组):《政府工作报告》将突破生态建设列为政府重要工作,使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特别是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了路域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举措,使我市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是我们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如部分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村存在严重的生态污染、农村环保设施严重缺乏。农村缺少必要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我建议,在拓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加强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发挥农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