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日前在济南举办的“中国·山东第七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传来捷报,济宁市共达成8个合作项目,其中精益轴承有限公司与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李兴林博士签约项目达1亿元;山推、如意等11家企事业单位与318名高素质人才、9个海内外创新创业团队达成合作意向,济宁市在申报项目总量和成功对接两个方面均列全省第三位。
令人振奋的引才成效反映出城市蓬勃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周边各地的快速发展对济宁市形成强大的挤压态势,面对发展瓶颈,我市大胆迈出“人才”破解的步子,在内陆地区引才、留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冲破本土人力资源发展“羁绊”,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构筑“人才高地”,实现了工程机械、生物制药、能源化工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引人靠前景 拴心凭实招
“公司正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向更符合时代诉求的创新型生产转型,前段时间由陈青等参与研发、设计的面料,就因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而荣获了中国流行面料一等奖。”如意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纺织行业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济宁不具备一些吸引人才的良好基础,前几年公司压根就没几个高端人才,只能延续着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子走。如今,随着市里人才平台建设的完善和一系列财税政策的出台,公司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公司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旺盛的活力。”
记者日前来到如意集团时,恰逢市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企业人事部商讨人才引进的相关事宜,公司日本事业部部长崔强作为众多新进员工中的一位也参与到人才招聘的讨论中。崔强2010年从日本留学归国,凭借在日本的社会关系,回国后就担起了公司对日贸易的大梁,他告诉记者,“在如意,像我这样刚进公司没多久就被委以重用的还有很多,我们大都被安排到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的岗位,公司的前景和济宁市的前景,让大家都觉得很有奔头。”
为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我市从政策、财政、住房、子女教育,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关怀等方方面面入手,提供细致、周全的一条龙服务,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竭力为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靠归属感的营造使每个人放心、踏实地开展工作。
其中,积极搭建人才生活服务平台可以说让人才吃上一颗定心丸。建设高标准的专家公寓和生活园区,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和服务;12年一贯制国际学校,充分满足各类高端人才子女受国际化教育的需要;出台的《关于在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的意见》,提供了包括资金资助、费用减免、发展扶持、人才流动、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在内的10项突破性政策……过去因“水土不服”导致“人走茶凉”的状况正悄然改变。“我家在鱼台,每个周末都能回家轻轻松松的休息上几天,只要我们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公司的环境很宽松的。”同样作为如意集团新进员工骨干的陈青说,他就是被济宁“超值”的人才政策吸引来的,“市财政每月拨给前往企业工作的硕士研究生500至800元的补助,博士生15万的安家费,3年内还有2000元补助。吃穿住行都给安排好了,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温暖。”
产业格局调整引领人才驱动力
“济宁整体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很快,从理念到管理,从研发到营销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发挥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平台。”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郑鸿亮,曾就职于福特、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卓有建树,2010年他从美国来到山推,成为山推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在济宁,许多像郑鸿亮一样来自国内外500强企业的各领域专家已投身到科技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岗位中,为我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山东圣丰种业公司原来是嘉祥县的一个民营企业,2010年5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合作,组建了35人的研发团队,成立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圣丰试验站”,迅速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农业科技骨干企业;梁山县去年通过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岳光溪和上海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登新,带来了10余名的博士研究生工作团队,有效提升了我市体细胞克隆和资源再生技术水平。
依靠产业格局择良才的方式对促进区域性跨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市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占整个工业投资的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实现产值9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9%。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360亿元,增长近乎过半,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市场化理念谋划服务业发展,在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搭建载体、建设项目、培育企业。
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
“对于经济发展不太发达地区而言,留住骨干人才,开发现有人才的潜能是正确的路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承岩说。现阶段,我市人力资本积累已经基本实现了内聚外迁。一方面,抓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构建我市的人才开发体系。同时利用全国的教育资源,鼓励更多的人考出去。这些人完成学业后,回来能直接为本土经济作贡献,留在外地可以通过智力引进的方式间接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抓培训、抓培养,侧重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劳务输出和市场拓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生力量。
在完善本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我市大力实施“刚柔并济”引才引智战略,志在突破内陆地区不易聚才的瓶颈。先后出台《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的意见》,通过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柔性引才带来的好处。搭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建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院士工作站10个,创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7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增加到40万平方米;建立校地企人才合作新模式,推动高端人才向重点、支柱企业集聚,相继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科研课题合作开发工作,先后有66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到3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与科研攻关,开展课题研究33项,帮助科研攻关、解决技术难题57个。
济宁市倾力打造的“人才高地”像一个大“磁场”,发生着人才聚核反应,各类人才纷至沓来,推动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1人,市“511”计划专家35人,并与13家外国专家组织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近年来累计引进外国专家1400余人次,授予25名外国专家“孔子友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