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勤(1326—1376),字去矜,号愚庵,因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故又称方济宁,宁海缑城人。
方克勤祖上三代从儒,先父曾为鄞县教渝。克勤自幼端庄凝重,好读书,天资超人,乡里称为神童。元至正四年(1334)参加乡试,以策论直陈天下大势与政治得失,时人叹服,但考官忌其言,未敢录取。克勤游览杭州时,瞻仰岳飞墓,感叹世事,慨然泪下。时天下百姓不堪元朝暴政,义兵四起。吴江同知金刚奴受命募兵镇压,克鄞劝阻说: “民之为盗者,或迫于饥寒,或怯于徭役,今斯民固无赖矣,奈何使其去妻子而为兵?几何不首为盗耶?”后所募兵果然半路杀守护而投奔义军,金刚奴越墙而逃,断一足,后悔无及。元亡后,明皇朝于洪武二年(1369)诏立郡县学,次年,克勤被辟为本邑县学训导。四方学子慕名前往求学者百余人。后因母年迈辞归,邻近诸生即从学于其家,远居者辄散去,邑中学舍尽空。
洪武四年(1371),朝廷派行部使者袁宏徵克勤为官,克勤以母老不愿进京,躲避他乡,不见使者。但郡县催促急如星火,并逮克勤亲姻等督促追寻。克勤无奈,不得不入京见史电执政,仍以母老请辞。执政爱其才,命在吏部考试,列第二,特命知济宁府,赐冠带以行。
克勤久居乡村,深知民为国之根本,从政后,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元末,由于战乱频繁,土地大片荒芜。明初,朱元璋曾下诏垦荒,规定新垦田亩三年不纳粮。但属吏好功奉上,不到三年辄加征,并以田亩多寡定徭役。于是百姓弃田,土地复归荒芜。克勤赴任后,重申诏令,与民守约。对纳税田亩,亦按肥瘦分成九等,按等级征税;统计每户男丁数目,徭役按丁分担。自此吏属无法作奸,新垦土地日增。克勤初到任时,正值济宁饥荒。入冬,百姓又须为北方守军送军衣。当时上司有令,只许陆路输送,禁止舟运,违者论死。严冬腊月,陆路尤苦,民众恳求从运河水道就便运送,以免车马之劳。克勤不畏死罪,毅然命以舟运,说:“吾知从民便,抵法非所辞也。”后各郡陆运者难禁风雪严寒,人畜冻死无数,独舟运安全无事,上竟不问罪。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自此,济宁接连三年俱获丰收,两州二十县,家有余粮,一府饶足。户籍从三万增至六万,税赋由万余石增至十四万四千余石。
克勤在职时,注重教化。济宁兵后,郡县之学皆废,克勤倡而再兴。聘学官,充弟子,未久,各州县设学舍数百间,有弟子二千人。克勤为人,廉洁正直,爱人惟恐不及,律己惟恐不严。朋友下属有急难,慷慨解囊。莱芜县丞欲迎老母来署,苦无资金,克勤以一月之俸相赠;有同僚衣食短缺,克勤每年赠布帛,与饮食,抚慰备至。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平素衣着俭朴,不穿绸缎,一布袍竟穿数年。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惟书册杂陈其间.相交不受人一物,虽草木之微,亦以粟易之。兖州守遣孩童赠两只新鲜水果,克勤怒,笞童十数而归还;一同乡任邻郡县令,赠一雁,勤当即拒绝,并与断交。后政声日显,省宪考绩,列为六府之最。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嘉其善治,命礼部赐宴款待。三月还济宁府继续任职。五月,曹县知事程贡因当初不职被笞,怀恨在心,此时上书诬陷克勤,朝廷责令御史杨某查办此案。杨某为程贡朋友,恐案白累程贡坐诬奏罪,易民服暗查克勤之过,越两月无所得。遂捕府中卒史逐一逼供,亦无所获。于是捏造事实,诬谄克勤盗用官库炭苇两百斤,而此时正当十月,毋须炭苇取暖。但克勤不与辩,去职谪浦江。翌年,将释归,适遇“空印案”事发,克勤又被牵连,十月被害于京师。临刑之时,克勤知己身无过,神色不改。其子方孝孺扶柩归乡,葬县东北深湾童施山。学者宋濂为作碑铭。著作有《汗漫集》数卷。
【补充】
方克勤政绩
1、 整顿吏治,听民有所不平之事。
2、 修文庙,建立社学,“正句读子弟击藉者二千人”。
3、 令民开垦废田,“三载乃税”。
4、 按“丁产为上中下三等”,合理的差派徭役。
5、 徙西门水驿于城南,以避卑湿。
6、 敢于为民请命。
故城州城坏,以卫指挥使官发民筑治,适境内不雨,指挥使挟贵人势,当五六月,聚民万余治之,民不得田,哀号而即工,声闻数里。克勤……密闻中书,同官疑得罪,令署名,克勤独署之,以闻即日召罢。
7、 在战争期间,克勤能够随机应变,突破原有的陆运方式,“以舟载军衣于北平”。明朝初年,为了辽东的战事,济宁是一个重要的军用物资中转站,比如,用“舟师”来调集军饷、粮食,把徐州、兖州的粮食三十万石运抵济宁交收等。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好官,却被吏所诬,济宁的百姓数千人为其请命,其次子方孝孺想为其父承担罪行,才知道克勤已经在解往京师的途中,含恨而终了。
可怜,方孝孺在朱棣篡权之际,也节义而死,落得满门抄斩,一门忠烈,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所谓伴君如伴虎也!
——《秘阁元龟政要》佚名撰,明抄本 卷七
明史循吏列传中的方克勤
原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元末,台州盗起,吴江同知金刚奴奉行省命,募水兵御之。克勤献策弗纳,逃之山中。洪武二年辟县训导,母老辞归。四年征至京师,吏部试第二,特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又立社学数百区,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重困之畚锸。”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先是久旱,遂大澍。济宁人歌之曰:“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太祖用法严,士大夫多被谪,过济宁者,克勤辄周恤之。永嘉侯朱亮祖尝率舟师赴北平,水涸,役夫五千浚河。克勤不能止,泣祷于天。忽大雨,水深数尺,舟遂达,民以为神。八年入朝,太祖嘉其绩,赐宴,遣还郡。寻为属吏程贡所诬,谪役江浦,复以空印事连,逮死。子孝闻、孝孺。孝闻,十三丧母,蔬食终制。孝孺,自有传。
——选自《明史》卷二八一 列传第一六九
译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元朝末年,台州盗贼兴起,吴江县知府金刚奴奉行省府之命招募水兵来抵抗盗贼。方克勤前往献计献策没被采纳,于是就被迫逃到山里面加入盗贼队伍。洪武(年号)皇帝第二年重新划分设置县郡,(方克勤)因为母亲年迈就辞别回家了。四年后他来到京都,参加吏部考试获第二名,特此被授予济宁知府的官位。
恰逢此时开始(皇帝)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过三年后就要开始交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税率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就要征税),百姓都说(皇帝)的诏旨不可 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废。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交税的事情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以差等的田地征收税率,官吏不得耍奷,如有违反当日就罢免他的官位。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学文化的风尚。在十分炎热的时节里,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这个时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么重的工程。”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到停止服役的意见。由于当时久遇干旱,而(在此时)济宁却五谷丰登。济宁人歌颂他说:“是谁免去我们的劳役?使君(指方克勤)出了力气。是谁让我们有了粮食吃?蒙受使君的甘霖之雨。使君不异于我们百姓的父母。”(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
方克勤以德治理作为根本,不贪图功利名誉。(他)曾经说:“靠近名利必定会耀武扬威,耀武扬威必定会祸害百姓,我不忍心啊。”他自巳生活简洁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换,每天也不再吃肉。太祖皇帝使用法律很严厉,士大夫(指朝庭大臣) 被贬,凡路过济宁的,方克勤都周到地安抚招待他们。永嘉候朱亮祖曾经率领船队开赴北平,河水干涸,准备使用劳役五千多人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哭泣地向天祈祷。忽然天降大雨,水深达几尺,船队才得以通过,百姓认为(方克勤)是神。过了八年(方克勤)进入朝庭,太祖皇帝嘉奖他的功绩,赐宴席款待,送他回济宁。后来(方克勤)受到下属的官员呈递奏章诬陷他,(于是方克勤)被贬到江浦服劳役。后来死了。他的儿子方孝孺为其守孝。方孝孺作有传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