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在二十四节气中,要说哪个节气最为丰富多彩,当属冬至了。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古代的人们一直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2012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21日19时12分迎来今年的“冬至”节气,标志我国将迎来“数九寒天”。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市民要注意养生保健,防止“上火”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据天文专家介绍,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270度。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因此又称之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全国大部将明显降温有雨雪
有关气象资料显示,每年冬至前后,正是强冷空气南下的时候,此时往往造成骤然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据悉,周末这股冷空气是个厉害角色,中央气象台预报说这股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全国大部地区将出现明显降温和雨雪天气,此次天气过程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并伴有大风天气,需特别加强防范。而在这股强冷空气影响下,本周日北京气温将创近10年来同期最低值,可能将降至-14℃~-16℃,跌破近30年来历史极值。那么我省的情况如何?省气象台专家说估计会在零下,不过未必会像北京那么冷,具体降温幅度到时候会向市民通报。“如果在-10℃的话,气象部门会发布低温预警。”
冬至大如年 北方饺子南方汤圆
民间谚语说:“冬至大如年,家家吃汤圆”、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各地风俗不尽相同。
南方的风俗大多是吃汤圆、馄饨,尤其是早晨起来吃汤圆,俗称“小团圆”。北方人在冬至时多吃水饺应景,据说这样才不会在三九天被冻掉耳朵。这里还有一段民间传说,传说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有一年冬季酷寒,很多百姓的耳朵生了冻疮,苦不堪言。于是张仲景架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药物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做馅包成饺子,再下锅煮熟,就成了“祛寒矫耳汤”,免费分发给生冻疮的百姓。很多人喝下后觉得浑身发热,很快耳朵上的冻疮就治愈了。后来就有了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饺子祛寒进补的习俗,也称为“捏冻耳朵”。在很多地方,还有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传统。
在冬至节,很多地方还有祭祖和“敬老”等习俗。比如在我国台湾,至今仍保持着用九层糕祭祖的习俗,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蒸熟后用来祭祖。在一些大宗族,这一日还会大开祠堂,同宗者一齐祭拜祖先。祭典后,还有盛大的“冬至宴”,推杯换盏,联络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史料记载,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以表达自己对先辈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明清时代,冬至依旧长盛不衰,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亲自举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和扫墓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