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一样,孔子学院都是政府资助的传播本国语言和文化的非营利机构,其宗旨都可以归纳为三点:教授本民族语言,传播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形象。
但是另一方面,从编制的角度来看,孔子学院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事业单位,事业级单位。这一特点注定了中国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非常浓重,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和歌德学院相比,除了对政府经费的高度依赖这一共同点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孔子学院能够更加直接地反映中国官方的意志。
尽管官方色彩不可避免,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法语联盟、歌德学院,还是英国文化委员会,仍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它们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的基本特点始终没有改变。最重要的是,这几个国家在海外的文化交流工作大部分仍然是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政府甚至并不直接出面。法国、德国和英国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非政府组织都非常注重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中国汉办主管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进行文化外交、推广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8年来,中国政府在孔子学院这个项目上投资超过五亿美元,为了更加有效和良性地实现文化外交的目标,孔子学院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应当进一步改进: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自身语言的国家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本国文化的影响范围。当今时代,美国文化之所以有着统治性的世界影响力,除了其自身的超强软实力,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的作用无疑是前提性的。从这一点来说,对于美国文化霸主地位英国出力不少。
类似的例子是法国文化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法语在非洲的广泛运用功不可没。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汉语的作用。
因此,孔子学院的重心仍应该放在推广汉语上。只有汉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其汉语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才能真正加大。这一点可参照英语在中国的普及中国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普及。
对外文化交流机构与政府机构保持距离能有效避免因政府过度干预文化外交而被其他国家误读为文化侵略。这一点对于中国尤其重要,在西方主流价值观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有着强烈的输出意识形态的意愿,为了减少这种顾虑,必须减弱孔子学院浓重的官方色彩。
与前文提到的欧洲三国的文化外交机构相比较,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非常浓重。虽然同样是依赖官方的经费,但是欧洲三国的三个机构都是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而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国家事业单位,教育部国家汉办即是孔子学院总部,完全不是社会教育机构。参照欧洲三国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其他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的顾虑,减弱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将其转变为真正的社会教育机构势在必行。
美国圣母大学凯洛格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东亚语言与文化学副教授莱昂内尔·詹森在即将出版的《新闻标题内外的中国》一书中,对孔子学院提出了批评。詹森说,他对孔子学院的担心源自这样一个事实:孔子学院与其他推广本国语言与文化的机构不同的是,它设在高等院校内。他说:“这本身就令人震惊。”
这对孔子学院的改革是一个参考。首先,将绝大部分孔子学院设立在大学校园之内,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功利性过强,可能反而不利于发挥影响力,还会招致美国教育界一些传统主义者的反对。
比如,2010年,芝加哥大学的174名员工签署联名信,反对在未经教职员工评议会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孔子学院。另外,就语言学习而言,兴趣是主要的因素。
因此,希望孔子学院能更多地走向民间,走入社区,吸引更多的低龄人学习汉语,激发下一代外国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