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西娄烦县提出打造“孙大圣故里风景区”,规划修复原有的水帘洞、悟空出世石、猴王庙等古建筑。两年过去,除了绿化的5000多亩荒山以及四层楼高的接待中心外,其他规划都未实施,但已投入6000多万元。当地旅游局长称,整个景区建完投资额或超亿元。(8月23日《新京报》)
国人在旅游上的花费逐渐增多,旅游经济也就越来越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传统的风景名胜地自然最先从旅游经济中受益,而对于非传统风景区,又缺乏名胜的地方来说,要想发展旅游经济,就只好努力开发出个可以吸引游客前来的旅游项目来。如果幸好老天爷眷顾,有好山好水,开发起来倒也容易些,但若不幸无山也无水,就只能另些别的辙了。
于是乎,很多地方受到游客偏爱名人故居的启发,开始从本乡本土的历史名人身上着手,搞起了名人故里游。这倒也无可厚非,如果既能拉动当地经济,又能保护了名人故居,又能提升一下当地的文化品位,也是个好事。可惜,现实却是,等到想起来靠名人故里或故居拉动经济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却发现,当地与名人有关的遗迹早已因为前期的疏于管理或种种原因而丧失殆尽。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大力投资兴建一批仿古建筑,大做宣传,希望能引来游客。
如果没有历史上存在过的名人,那就从文学作品里找一个名人,也打造个“故里”,比如“西门庆故里”、“梁祝故里”、“孙大圣故里”等,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为此打起了“名人故里争夺战”。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没有多少文化之争,甚至没有人对文化真正地感兴趣,其所争者,经济利益而已——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也。
可是,“名人故里”不是想争就能争来的,也不是争来了就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名人很多时候也不过是个人名而已,文化这东西,确实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但它首先必须是文化,经济只能是副产品。如果本末倒置,把经济放在了第一位,一切围绕经济转,却把文化放在了从属的地位,那结果可能就是经济冲淡了文化,甚至使文化发生了异化。而异化了的文化,能不能获得游客的认可,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很难说了。
无论是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梁祝镇荒废了的“梁祝故里”,还是山西娄烦只建了个接待处的“孙大圣故里风景区”,都是这种只重经济不重文化,打着文化幌子搞经济的结果。在没有建成之前,就已经遭到了市场的淘汰——如果真的有钱可赚,还能吸引不到合适的投资商?这些地方的悲剧性结局,也许能为一些还想硬生生打造一个所谓“名人故里”的地方政府提个醒,敲响警钟。
文化需要积淀,与其把那么多钱投到打造虚无的“名人故里”上,不如投到民生或教育上,让本乡本土多出人才,让人才中多出名人,为后世子孙打造出个名人先辈来,岂不是个造福无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