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 佛牙东来
担任这次考古发掘总指挥的汶上县常务副县长杨春炳在文物出土后,编著了《佛日重光——汶上宝相寺塔宫发掘纪实》。
但是,佛牙舍利是如何来到汶上县的?出土铭文中的赵世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身份在历史典籍中是否能够得到考证?面对这些疑问,杨春炳希望尽快找到答案。
一时间,地宫里的秘密成为汶上市民的头号话题,也是史学家和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各种各样的线索纷纷汇集到了杨春炳的手上。
一九九四年六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受汶上县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开始考证佛牙舍利的的来历,这位学者的名字叫汪海波。
汪海波:学者
我是汶上人,从小就爱在太子灵踪塔下玩耍,是听着黄金塔的故事长大的。
为了收集资料,汪海波三上北京,到国家图书馆和琉璃厂以及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寺院查阅史料,并购买了大量的宋人笔记,潜心钻研。
汪海波的哥哥、山东省济宁市作协副主席汪林也投入到汶上佛牙的研究工作。
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才由此追溯出佛牙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即公元1073年流入汶上的全过程,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北宋时期,有一位博学多识、成就卓著的旷世奇才,他就是沈括。
沈括,字存中,官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熙宁二年即1069,他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是变法运动的中坚成员。
他晚年的著作《梦溪笔谈》内容极为丰富,记载了那个时代和他本人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他居住的宰相府也叫东府。
王安石崇尚佛教,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称“半山居士”。王安石对博学多识的沈括十分信任和器重,任用他为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
熙宁五年九月,沈括受王安石的委派要到各地视察。
一天,他在咸平县知县刘定的陪同下,在一座寺院里见到了一颗十分奇异的佛牙。
汪海波:学者
他记说:熙宁年间,我作为察访使路过咸平县,咸平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开封的通许。那时刘定做知县,我们俩一起路过一个佛寺,刘知县对我讲:这个寺院里有一颗佛牙很不一般。
于是我就斋戒沐浴后,虔诚地拿出佛牙来观看:这颗佛牙忽然冒出舍利,就象人身上的汗滴,突然冒出来,多得不计其数!有的飞向空中,有的掉到地上,用手去接,舍利马上就透过(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哔叭作响,然后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晶莹剔透、光明耀眼。
后来,沈括把这次亲身经历载入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梦溪笔谈》整部笔记609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是有凭有据,是沈括细密观察、思虑精详的结果。
片花1
沈括视察结束回到京师,前往宰相府。
沈括把自己在咸平所见佛牙之事报告了王安石。
王安石虽早有所闻,但从未亲眼见过,惊异之余,便有意要拜瞻这颗神奇的佛牙。
咸平知县刘定闻讯后,急忙携佛牙舍利赶往东府向王安石进献。
刘知县告诉王安石,这颗佛牙是唐朝和尚悟空从天竺国求来的。
王安石惊叹之余,就在佛牙中部用小楷墨书题写了“东府”二字。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考古人员在山东省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出土的佛牙牙中部就有两个模糊的字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这两个字为行楷,因佛牙本身不平坦并且有细小裂痕,笔峰顺势,稍有走墨。
青年学者汪海波为此专门请教了原河北省文化厅厅长、王安石研究专家郑熙亭教授,郑教授研究后确信是王安石的手迹,这一发现得到多数专家和研究者的普遍认可。
如果说,太子灵踪塔地宫出土的佛牙就是宋朝宰相王安石“东府”收藏过的佛牙,那么石匣铭文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佛牙是从嘉王宫求得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神宗皇帝有一幼弟叫赵頵,被封为嘉王。此时就住在京师开封的嘉王宫。嘉王当时只有十八岁,在朝中却是个重量级的人物,听说东府藏有佛牙,便传话,要到宰相府拜瞻。
王安石听说后,亲自将佛牙送进嘉王宫。
这样,王安石“东府”里的佛牙又被嘉王精心供养。那么,这颗佛牙又是如何从嘉王宫来到汶上的?还有,地宫石匣铭文中提到的中都县、赵世昌,这个地名、人名是否可以查证呢?
汪林:
铭文中提到的郓州就是今天的东平县,管辖中都等6个县。中都县就是今之汶上县,金灭北宋后改为现名,沿用至今,整整八百年。
据《宋室世系表》记载,赵世昌是宋神宗赵顼的堂兄弟,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玄孙,被封为洋州侯。
原来,地宫石匣铭文中提到的赵世昌竟然是北宋皇室的王公贵族。
在北宋初年,太宗规定,宗室子弟均居住在京城,“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不允参加科举考试,但仍授予官爵,虽有职但无权,就是有名无实却奉禄优厚的贵族。并且,还规定不准出补外官,只能留在京师,养尊处优。
但是,在开国百年后,到了宋神宗一朝,宗室家族已经发展到数百户,需要一笔庞大的财政开支来供养。为此,宋神宗对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
熙宁二年十一月下诏,不再给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赐名、授官、拿国家补贴等特殊待遇,只允许宗室通过科举考试,量才授官。这一变革直接触及大多数宗室成员的利益,使不少远房的王公贵族失去了得到官爵的机会。大批远房宗室离开京城,自谋生路。
汪海波:学者
这正符合石匣铭文记载,铭文写“中都县郭内赵世昌”,没有写爵位、官职,叙述平淡低调。事实上,此时的赵世昌已经被迫离开京师,在中都县安家落户,充其量算是个有着皇家血统的远房“富家翁”而已。
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赵世昌率儿女举家离开京师,迁居到中都,就是今天汶上县,赵世昌在城内建了一片豪宅。
片花2
在中都县最令赵世昌感兴趣的去处,是城内的宝相寺。
宝相寺是一座唐代建筑群,原来叫昭空寺,咸平五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路经中都,曾驻在寺院,并将昭空寺改名为皇家功德道场——宝相寺。
赵世昌经常出入于宝相寺,与住持院主僧永坚等僧人交往频繁,他们常常品茗论禅。
不久,一场变故打破了赵世昌无忧无虑平淡无奇的生活,一年之内,他的二女儿和妻子李氏因病相继去世,给了他很大的精神打击。
宝相寺的僧人们觉察到了赵世昌心灵的痛苦,于是仍像往常一样,同他谈佛论经,渐渐地,赵世昌迷上了佛教,居家修行。
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秋后的一天,朝廷一位钦差大臣途经中都,顺路来看望赵世昌。赵世昌从钦差口中了解了京城的情况,并得知嘉王宫中有一颗佛牙的消息。
于是赵世昌就到宝相寺与僧人们谈起此事。永实、永坚等僧人闻知,都极仰慕,说:“如今宝相寺田园、山林众多,寺院经济富裕。侯爷若能把佛牙请来,众僧愿倾其所有,在宝相寺起塔供奉 ”
考古人员从地宫石匣的铭文中得知:“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 说的就是公元1073年2月23日,赵世昌从中都县启程前往京师的日期。
我们这样推测赵世昌这次启程赴京的目的,一是为清明祭祖;二是有为儿子求取“荫补”功名的可能;当然,赵世昌最大的愿望还是到嘉王宫求取佛牙舍利。
公元1073年2月23日,赵世昌告别家人,从中都县启程前往京师开封。
北宋时期,由中都去开封需绕过水泊梁山大野泽,到京师开封,约六百余里路程。
经过十余天的远途劳累,赵世昌一行来到京师。
熙宁年间,北宋进入了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东京开封表现得尤为明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是今人识读这一繁华盛世的最佳图文资料。
到达京城后的赵世昌,立即敲开了嘉王宫的大门。
嘉王赵頵当初做郡王时,就与赵世昌多有来往,如今晋封为嘉王,位高权重。嘉王虽然与赵世昌是同辈,但年龄却相差悬殊,这位“外放”的宗室大哥理当受到嘉王的特别优厚款待。当赵世昌向堂弟求取佛牙、舍利时,嘉王当即答应,还亲自安排亲事官孙政到嘉王宫的佛牙阁迎取。
回到中都后,赵世昌向宝相寺住持显示了所求得的佛牙舍利,众僧无不感动。
赵世昌从京师求来佛牙和舍利的消息传遍中都,县内的善男信女纷纷赶到宝相寺瞻礼膜拜。
一晃半年过去了,宝相寺主僧永坚和尚给赵世昌建议说:今日佛牙迎至中都,我们应该在宝相寺内起塔供奉。严遵佛言法则,起塔十三层,以示佛祖之灵踪在我中都宝相寺。
永坚大师的提议得到众人的响应,大家一致推举赵世昌和永实大师具体负责建塔工程。并且为即将修建的佛塔取名为太子灵踪塔,向世人证明释迦牟尼佛牙灵踪就在此塔。
考古人员在地宫西壁和南壁上看到的手书墨迹,清晰地写着: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送葬佛牙舍利。根据铭文字义分析,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荣义、荣世和束德孺这三个人应该就是修建太子灵踪塔的出资者,那么,他们又是什么人呢?
汪海波:学者
任城荣氏今有后人,据汶上演马的祖谱《荣氏家谱》记载,荣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古中都,始祖荣子期应该算是孔子的老师。唐时荣氏的一支迁至现在的任城八里店一带,传至荣义、荣世应为第四十九世。
另外,束氏族人也在今天的汶上,祖居至今七十余代,人丁兴旺。
宝相寺要建太子灵踪塔的消息传出后,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就带着弟子们来了。公元1073年深秋的一天,太子灵踪塔修建工程开工,供养佛牙舍利的金棺、银椁也开始在京师筹备打造。
八年后,元丰四年即公元1081年,金棺、银椁以及石匣从京师运到中都。
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按照佛教礼仪,宝相寺主僧永坚和尚将佛牙舍利放置在金棺、银椁内。 108粒水晶摩尼珠恭放在金棺上,还有水晶瓶、七宝瓶、银佛像、水晶宝珠、玛瑙、玉石坠等堪称价值连城的宝物相继放入石匣内,金棺上面覆盖着黄色的丝绸,刻石铭记,以备太子灵踪塔建成后一起瘗葬。
又过了三十年,一座高十三层,41.75米的太子灵踪塔终于建好了,这年是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
新建成的太子灵踪塔巍峨壮观,仿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也就是今天的开封“铁塔”,造型挺拔、端庄秀美,给人以稳固刚毅之感。不论是垒砌塔身的条砖、建造券门的拱砖,还是每层密檐的菱角牙子砖、半方砖、三角砖、扑角砖,全按照预先设计烧磨而成,各种砖式计八十余种。因此留下了“黄金塔,地接天,垒塔不用刀砍砖”的民谣。
但是,这座耗资巨大,又完全符合佛教建造规格的佛塔并没有象赵世昌想象的那样,三十多年前他用金棺、银椁和珍奇异宝供养的佛牙舍利竟然是在匆忙之下瘗藏的。
#p#副标题#e#公元1112年,正逢“道君皇帝”崇信道教、剪灭佛教时期。宋徽宗诏令天下寺院改名为宫观,释迦牟尼佛改称大觉金仙,大相国寺供奉的另一颗道宣佛牙流放大海。
在这样的形势下,宝相寺住持永坚和尚和出资建塔的荣氏兄弟以及中都的束德孺在三月十五日这一天,秘密将装有佛牙、舍利、金棺、银椁的石匣安放在地宫里。
尽管佛牙舍利是秘密埋葬,但这尊“跪捧真身菩萨”却这样安详地守候在石匣的左侧,虔诚地跪奉了近九百年!
片花3
1994年,考古人员从地宫西壁和南壁的墨迹里看出,迎、送葬佛牙舍利没有赵世昌以及他的家人。
我们不妨这样推测,公元1112年佛牙入葬时,赵世昌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或者是,举家迁回了京师开封。
公元1073年2月23日赵世昌从京师嘉王宫求得的佛牙舍利,到公元1112年3月15日被秘密埋葬,整整三十八年过去了,赵世昌的心声连同他的宿怨随着佛塔宫门的关闭而一起封存。
然而,在882年后的公元1994年3月15日,这座佛塔的宫门在不经意间被打开,封存近千年的佛牙舍利重见天日。
就在发现地宫佛宝的那个月,1994年3月29日,主管文物的副县长李朝敬和王思勤、董文华携带出土文物赶赴北京,到中国佛教协会进行了专题汇报。当时,中国佛协副会长、秘书长周绍良,副秘书长肖炳权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仔细察看了这批出土文物。
李朝敬:时任山东省汶上县副县长
周绍良先生讲,这是千年难遇的稀世之宝,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并欣然同意于6月上旬到山东汶上进行专题考察。
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的佛教文物,是文物发掘史上的一大喜事,也是汶上县的重大新闻。但是,汶上县委、县政府并没有急于向外界公布,而是到了五月下旬在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专家来汶上实地考察之前才把这个消息对媒体公布。
一九九四年六月三日,人民日报首先作了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和国内上百家报刊杂志都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消息。
新华社山东分社就这批圣物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了通讯。
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发现佛牙的消息传遍了世界。
一时间,汶上轰动起来了,海内外的大德高僧、善男信女,纷纷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一九九四年六月八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史学家、佛学家周绍良先生,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到汶上县观瞻了佛牙舍利和出土的佛教文物,作了客观评定。
周绍良说:这批文物是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并讲了三条理论依据:一是十三级佛塔是佛塔建造的最高品位,只有安葬佛祖的灵骨舍利才能建十三级;二是安葬的规格也属最高等级,石匣、金棺、银椁,也只有安葬佛祖的灵骨才用这种规格;三是石匣棺头有跪拜式铁胎泥塑菩萨,叫“捧真身菩萨”。这尊菩萨造像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珍罕无比。作为佛舍利,汶上是继法门寺发现佛指舍利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在文物界是稀世珍宝。佛舍利一次发掘数百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史无前例的。
就在佛牙舍利出土的一年后,即1995年,山东省宗教局批准汶上县重建宝相寺。3月15日这天,宝相寺内聚集了近十万从各地赶来的善男信女渭又亟ūο嗨碌旎鞘健
2006年,汶上县政府又在宝相寺的院外建成了大雄宝殿;目前,汶上县正在规划建设山门、天王殿、钟鼓楼、观音殿、文书殿等一大批寺庙建筑。同时,还要建设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的太子灵踪塔地宫,来更好地展示佛牙圣物。
对于一个城市,博物馆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山东省汶上县的古中都博物馆里,我们的时间记忆已经上溯至七千三百年前。这里收藏的,不仅仅只是时间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与古人不期而遇、礼仪交接,聆听他们敬奉佛祖,奉献佛宝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