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两年前,两份内容大相径庭的美国务院指导文件将在美孔子学院一时推向风口浪尖。这也是“孔子”周游美国8年、在美国诸多高校“扎根”后,第一次遭遇美方莫名“驱逐”。
尽管事后,此次风波被证明为不过一场乌龙,但签证问题会否继续影响在美孔子学院?美国校方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又持何态度?日前,本报记者来到2007年开办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孔子学院,院长苏珊·贾因博士坦言:“中国有老师来美国教汉语,我们也有老师到中国去教课。孔子学院项目非常有价值,希望中美能通过对话解决好这一问题。”
“希望孔子学院一直办下去”
UCLA孔子学院是由中国国家汉办和美国政府的“星谈计划”(培训华语教师课程)资助建立的,主要进行汉语教师的培训。该学院培训内容包括举办了本土汉语教学学科带头人的培训班、加州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班、帮助当地一些学校设立孔子课堂等。
Q:您在得知美国国务院5月17日的文件后,是什么反应?
苏珊·贾因:对这份文件我感到有些遗憾,它对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项目产生了一些影响。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我希望国务院能和这些开展外语教育的大学有机会对话,探讨怎么把外语教育进行下去。我认为,孔子学院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以促进我们和本地学区紧密合作,让中学(K—12级)也能享受到大学的教育资源。这样,中学老师在大学里面能够获得优质的培训,或者继续深造。因此,我希望能看到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让全美所有学区的孩子们都能有机会学习到汉语和中国文化。
我希望孔子学院能一直办下去,这个项目很有价值。
Q:在5月25日新发布的文件中,孔子学院“资质认证”得到解决,但似乎签证问题还需要继续沟通,这会影响到UCLA孔子学院的课程吗?
A:我们下学期依然继续开课。因为我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我们的孔子学院和其他地区的有些不同。当初我们建院的时候,我们就在研究UCLA这所大学和其周边社区的状况。洛杉矶所处的南加州地区拥有全美最多的华人,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我们孔子学院不是特别依赖从中国来的教师。
我们建院主要目标是针对本地教师进行语言培训,从而让他们回到各自学校后能更好地教授汉语。我们拿J—1“教授”界别的老师并不到社区里去教汉语,因为不需要,已经有很多本地懂汉语的人在社区里教课了,我们做的只是让这些人能成为更好的老师。
学生们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
Q:UCLA孔子学院有多少位从中国来的老师?
A:我们有两位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来的老师,我们从建院起就和交大合作。
Q:可以介绍一下你们是如何培训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吗?
A:UCLA孔子学院隶属于UCLA大学东亚系。我们大学本身有很多教汉语的老师,来给大家培训。学院有一门课是教大学生翻译技巧,比如社会科学类的文章。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有的去了政府工作,有的当了记者,他们能看得懂中国的文献,尤其能运用一些特殊的用语,那么我们学院可以满足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和语境。
Q:学生们喜爱课程设置吗?他们对哪些中国话题感兴趣?
A:我们和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合作办了一个课余项目,从中国来的一个全国武术冠军教大家武术。很多孩子都参加了这个项目,他们一边学武术,一边学汉语。不少孩子后来有机会到了中国,发现中国太美妙了,就打定主意今后要去中国工作。
除了武术,我发现学生们很喜欢中国的音乐。我们曾经给学生们展示中国式嘻哈音乐,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经常把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东西给学生看,学生们看过之后就爱上了。他们喜欢中国的时尚、购物方式,喜欢中国的服饰,还特别喜欢中国的饮食。
双向交流而非“宣传工具”
Q:有英国学者最近撰文表示,“孔子学院是中国的国家宣传工具”,对孔子学院很排斥,您对此怎么看?
A:当我们开始和中国合作的时候,我们之间一直是双向的交流和对话。当我们考虑孔子学院这个计划时,我们认为,还有很多大学同样认为,这是一种更好的交流途径。中国的老师到美国教,我们的老师去中国教,双方一直相互学习,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我们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方面、单向的。UCLA同上海交大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每个暑假,交大都会有一个项目,我们不少学生会去中国参加这个暑期项目,由交大的老师来教。
我在美国国内的孔子学院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是中国来的,还是本土的老师,工作全都非常认真努力,对教育非常有热情。教育太重要了。当我们接收到一个信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就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去思考。我觉得把教育说成“宣传工具”是非常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