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失眠的问题,我们看得多了,也说得多了。如何能得一夜好睡,我们也探讨过很多方法,诸如适量运动、睡前喝牛奶、按摩放松,都曾一一教给大家。
但收效似乎并不明显。依然有那么多的人,被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困扰,在睡与不睡之间纠结,模糊了梦与醒的边界。
于是,我们推出了一份调查问卷,企图借此探究睡眠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紧张、焦虑、害怕、抑郁等不良情绪虽然是诱发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内心深处与这些情绪的对抗,才是真正影响到我们睡眠的根本所在。
“睡不着不是问题,你怎样应对睡不着才是问题。”心理专家说。要彻底摆脱不健康的睡眠,别人给的方法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爱自己,能不能把自己受困的心灵,从持续的对抗和挣扎中解放出来,学会接纳压力,顺其自然地化解压力。
哪怕只用一只手,也比双手紧握时能做的更多。
我们大家都缺觉
充足而良好的睡眠,与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一起,被公认为三项健康标准。然而河南商报健康专刊日前联合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等各种睡眠问题,正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纠结。
缺觉成常态
每天早上互相观察、比较黑眼圈的大小,已经成为小赵姑娘和同事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例行公事”。“我昨儿晚上又失眠了。”这样一句开场白,通常能引起方圆5米内所有同事的一致响应,继而酿成一场有关失眠的大讨论。
河南商报健康专刊联合新浪网推出的“您的睡眠还好吗”问卷调查显示,像小赵姑娘和同事们一样存在睡眠问题的人群相当庞大——44.4%的人早上起床困难,多次遭遇“重启”甚至“死机”,原因就是“没睡够,想多睡一会儿”。
那么,没睡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睡眠时间不够——31.9%的人要到夜里12点之后才上床睡觉,还有13%的人睡觉时已经到了第二天凌晨。
除了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也是让人们感觉“没睡够”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只有20.3%的人认为自己睡眠质量“很好”,其他人都在被多梦、易醒、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折磨,以至于60%以上的人喜欢“赖床”,觉得多睡一秒是一秒。
总结起来说,“缺觉”是绝大部分人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现状作出的评估结果。
打鼾毁俩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超过10%的人,把睡眠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另一半打呼噜。
对此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业务院长王高宏介绍,打鼾影响的不只是另一半的睡眠。对打鼾者本身来说,晚上睡觉打呼噜不仅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威胁生命。
“由于肥胖、鼻中隔偏曲等原因,很多人躺下后呼吸道受阻,所以在睡着之后会打鼾。”王高宏说,这种病人自己不知道,但第二天起床后往往感觉到头昏脑涨,白天精神不集中、嗜睡等。这是因为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大脑以及全身供氧不足造成的。
如果长期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成年人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烦躁、易怒等精神症状,小孩会导致发育不全。而身体长期处在缺氧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时还会破坏肾脏等重要器官。“在临床上,因为呼吸暂停窒息死亡的病例也时有发生。”王高宏说。
他建议,如果另一半经常打鼾,影响到双方睡眠,最好能到医院接受睡眠呼吸监测,看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症状,以便及时治疗,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拯救睡眠先救“心”
除了了解大家的睡眠状况以外,我们还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的原因,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心理医生告诉大家,要想睡好觉,咱得先爱自己,接受包括焦虑、不安等情绪在内的伴随自己的一切,而非对抗。
心理因素影响睡眠质量
调查中,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引起的心理因素,导致失眠或睡眠质量不佳。
“这个结果跟我们的临床情况基本符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常国胜说。通常情况下,兴奋性的食物、药物,周围环境的嘈杂,疼痛、咳嗽等,都会引起失眠。但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还是情绪性失眠,占到80%左右。
“影响睡眠的,主要是焦虑和抑郁情绪。”常国胜说,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积累的各种压力得不到宣泄与缓解,逐渐形成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进而打破大脑调节平衡,引起失眠。
焦虑者往往表现为入睡困难,而抑郁者则多表现为早醒。“我们都知道,心里有事儿放不下的时候,肯定是睡不着、睡不好的。”常国胜说,而睡眠质量欠佳,就会影响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常国胜建议,因为情绪问题失眠时,可以在白天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睡觉前热水泡脚、喝一杯热牛奶等,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眠情况。“但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还是把情绪问题解决掉。”
强迫晚睡,不如坦然面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晚上11点左右上床睡觉还是可以保证的。但调查显示,有42.7%的人明明已经很困了,但还是坚持不睡觉,用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消磨时间,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才倒头睡去,然后抱怨自己极度缺乏睡眠,陷入痛苦的循环。
河南省中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乔岩岩认为,这类人需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可以问问自己:“该去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这样我能得到什么?我不去睡觉去看电影、玩手机,这样做我得到了什么?我想要什么?我通过这些做法能得到吗?如果我按时去睡觉,我又会失去什么?”
乔岩岩说,这样问了自己以后,会发现晚睡其实是有情绪在其中的,比如“我怕自己睡不着”“我怕黑”“我一个人住担心晚上的安全”等紧张、害怕、焦虑情绪。为了克服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或者对抗白天的忙碌、疲惫,我们把睡眠时间向后推迟再推迟,直至再也支撑不了。
其实,对抗、克服并不是好办法。乔岩岩说,越努力去克服,就会越难以入眠,反而会消耗更多的正面能量,更加睡不着。不如试着去接受这种情绪,和你的情绪在一起,接纳它。
“就像你身上背了10斤重的物品,你总是在想这10斤东西,拼命想摆脱它,不仅消耗了能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乔岩岩说,倒不如坦然接受这10斤的背负,就像它本来就是身体的一部分,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能做的还有很多。“即使没有轻松状态下做得多,但总比什么都做不了要好。”
所以,当你因为焦虑、烦躁、担心、紧张这样的情绪而失眠时,不妨试试坦然面对,就带着这样的情绪去睡,不对抗、不克服,顺其自然,相信你的睡眠一定会有所改善。
相关链接
自我催眠挽救睡眠
自我催眠是一种简单易行又安全的心理自救方式,不妨尝试一下。它会帮助你催生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时间慢慢巩固效果。
1.放松 这种放松在任何环境下都可完成,比如在办公室小憩或者在回家的地铁上,清空头脑,尽可能排除心里的主观意识,才能接收自己向自己发送的指令。
2.发送指令 自己默念的指令必须清晰准确,如:我今晚要在11点睡觉,绝对不拖延。要注意的是,指令需要发送21次,因为在心理学范畴,这个次数是最有效的记录频度。自我指令一定要积极和诚恳,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抱着游戏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