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在发展进步的同时,都程度不一地面临社会道德气候滑落的难题,其可能与法律、体制、机制等相关,也可能与心理和行为有联系,但是道德气候决定家庭、企业、社区、城市、国家的稳定大局,决定科学、理性、规则办事的运行秩序,则为共识。若社会失去良性道德气候,邪恶便会如瘟疫般蔓延,人祸便如放出的魔鬼,吞噬包括安全在内的一切美好。所以社会堕落永远是多种要素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当意见或情感领袖们谈及政治、政党、政策,论及体制、机制、制度等时,万万不可无视作为衡量以上正确性与合法性基本面之一的社会道德气候状况。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之一,始终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法律、制度、纪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个体自律和舆论劝诫的方式去弥补再细的法律也存有的空隙。所以由大大小小团队或群体的具象道德所构成的良性社会道德气候,不仅是有效劳动、出色成果的保障,而且是平时和谐劳动、愉悦劳动、美好劳动,与时俱进地创造优质成果的重要心理环境,还是面对危机、灾难、困难压力时人心不散最有力的保障。道德气候对个体或群落思想文化的引导约束功能,始终为法律的补充和实施基础。
道德气候属不同层级的精神家园,各类局部精神家园共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以道德气候关系个人幸福、家庭美满、单位和谐,延伸城乡进步、民族安康、国家富强,是共有精神家园能否产生和优化的基石。改善道德气候可有多种路径:强制型的决策管理层逐级垂范的上行下效式,引导型的个人修德群体重德的全面塑造式,劝诫型的舆论鲜明褒贬的氛围压力式,成本型的法律制度纪律惩治的代价警告式,等等。良性道德气候产生于人们的多元诉求均有通畅表达渠道,并会得到有尊严答复及见效的土壤,作用于人们直面不同状况时优先选择理性有序的行为方式,因此是鉴别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素养水准、精神家园品质的试金石。
(2011年第42期《瞭望》沈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