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10月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苏州和北京举行。五大洲包括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此次艺术盛会。
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让人们更加关注它在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保护一些脆弱民间艺术的呼唤不绝于耳,同时也不断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民间艺术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面对一些民间艺术的困境,是否应该用市场作为民间艺术的救命稻草?
没有国界的民间艺术集体亮相
9月25日中秋之夜,22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代表团在此次艺术节开幕式上,纷纷把各自经典的优秀民间艺术作为丰厚的见面礼,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这之后的五天当中,22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代表团分成8个巡演团在苏州的市民广场,周庄、同里等古镇进行展演。这种没有围墙、没有剧场、没有商业气息的特殊方式,让苏州百姓免费加入到这个国际化的艺术嘉年华。而这一民间艺术盛会将在北京达到高潮。
意大利艾尔巴民间艺术团与库克群岛的潘林岛文化舞蹈团、希腊克里特民间艺术团、德国波美拉尼亚民间舞蹈团以及中国苏州艺术团第一天在同里与当地的老百姓进行了”亲密接触”。
意大利艾尔巴民间艺术团团长莫利纳里(Molinar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的中国之行意义非凡,因为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演出,便与那么多其他国家优秀的艺术团体相识并进行了交流。与中国的百姓一起在音乐声中歌唱起舞,简直像在过狂欢节。
“虽然各国的民间艺术都代表着本国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但是我们一样表达着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崇尚,表达着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艺术让我们克服了语言障碍,忘记了国籍的区别,”莫利纳里说,”我们的艺术团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团里的所有成员都有着自己的固定工作,大家因为热爱着意大利艾尔巴地区的民间音乐和歌舞,才走在了一起。只要能抽出时间,我们就会在一起练习,也经常出国演出。这次来到中国我们照旧实行了AA制。我们迫不及待想到中国来,把我们的传统音乐和歌舞介绍给中国人民。”
库克群岛的艺术家们因为他们热带海滨的服饰和开朗的舞蹈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场的群众像崇拜明星一般,争着与演员们合影。看到这个场面,库克群岛潘林岛文化舞蹈团的团长威廉·约翰(Willie John)非常高兴,他告诉记者,在库克群岛,政府非常重视他们用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国家名片,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库克群岛。作为身兼库克群岛文化外交CEO的团长约翰说,这次到中国的所有费用,一半来自库克群岛的政府所拨,另一半由政府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在他们国家,政府非常重视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宣传。
当民间艺术遭遇市场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苏州艺术团,将中国百戏之王的昆曲和具有苏州地区特色的评弹搬上了舞台。优美的昆曲和诙谐的评弹不仅有让苏州人民又过了把瘾,更是让到中国的国外艺术家们叹为观止。
近几年的中国民间艺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到了它蓬勃发展的机遇期。不少民间艺术如滑稽戏、杂技等频频走出国门,在国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人们也看到,一些体现了中国5000年文明的民间艺术,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缓慢消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曾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消失之快赶到非常痛心。他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他到陕北黄土高原考察采风时,作为窑洞窗花和刺绣底样的民俗剪纸,在窑里窑外铺天盖地,而当他2002年再去时,已经近于完全消失了。即便是黄土高原黄河岸边的一个偏僻村庄,也是年画不见了,绣花不见了,一进窑只见贴得满墙满壁的20多幅西方超级名模裸体彩色招贴画。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靳教授形象地称之为”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
于是人们提出应该让民间艺术市场化、产业化,让市场成为民间艺术的”救世主”和”保护神”。然而在市场的冲击下,一些民间艺术却开始背离了其本来的艺术真谛,变得媚俗起来,迫于生计的一些民间艺术似乎开始屈从于市场,于是失去了本真,流水线般的艺术成了粗糙的复制品。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好艺术和市场的尺度,找到一把真正的民间艺术保护伞呢?并不是所有进入市场的民间艺术都会变得离经叛道。
凭借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巧妙地用市场救活一个剧院,甚至可以说捧红一个剧种。这对致力于保护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蔡少华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不同意现在社会上对青春版《牡丹亭》的争议,评论说青春版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作了改动,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昆曲了。蔡少华介绍说,真正成功的传统艺术,是在不改变其艺术核心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青春版《牡丹亭》虽然在舞台效果等方面运用了一些现代的元素,但是演员们的表演却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因为在编排青春版《牡丹亭》前的四个月时间里,这批年轻的演员都直接接受了包括汪世瑜和张继青两位老一代昆曲艺术家在内的倾囊相授,同时剧院还邀请了王蒙等当代著名作家讲解汤显祖、剖析《牡丹亭》的文本,进一步加深了演员对昆曲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青春版《牡丹亭》在一片争议声中进入市场,却收到了惊人的欢迎,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仅在四川大学,单场演出的观众就达7000多人。一些学生坚持连续三天每天3小时自备板凳甚至站着把《牡丹亭》看完。如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了109场,录像也已售出几十万张,到场观众18万人,其中70%是青年人。面对如此成功的市场效应,作为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的白先勇表示,如果光是为了一出戏,他是绝不可能如此辛苦和卖力地去做的,由于他觉得昆曲非常能够体现中华之美,中国的这一代人肩负着时代使命以及所具有的文化认同感促使他,要努力通过适当的方式把这个传统艺术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
民间艺术要走”群众路线”
过去,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常常只局限于民间艺人的世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执著地保持着民族本性,这些艺人是民间艺术最直接的”守护神”。但是由于民间艺术一般是个体代代相传的激情制作,存在着艺术核心不能很好继承甚至失传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
作为民间传统的高雅艺术的代表,昆曲已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历尽了600年的兴衰。它曾经因为后继乏人而面临过传承的危机。
而近几年,昆曲受到了不小的关注,已不是无人问津的冷门艺术了。特别是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之一。2005年,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成立了”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基金”,每年拨出1000万专项资金来支持中国昆曲的发展。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制作经费达到2500万元,全部由海内外社会的捐助。在浙江丽水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不同的”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558项民间艺术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一些官方和社会团体还启动了一系列抢救民间文化艺术工程。昆曲等一大批中国传统艺术迎来了它们的机遇期。 针对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以及国家、社会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江苏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信息,表明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并开始重视对它的保护。
与此同时,一些致力于宣传民间艺术的交流会和展览也陆续在各地开展起来。在一些展览会中,人们发现民间艺术的群众市场潜力超过了想象。
一些专家提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首先是以延续为主,而市场可以作为保护民间艺术的一种手段而存在。市场也并非一概要以票房和金钱来衡量。民间艺术更多是需要群众这个社会大市场的青睐。
在这次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完全公益性的演出受到了各国代表团的赞同。秘鲁”激情”演唱组的负责人卡塞雷斯(Celso Caceres)告诉记者,在秘鲁,民间艺术也很讲究市场,但这个市场更多意义上来说是用群众喜爱和普及程度来衡量的。
像这次的艺术节,他认为这种走进群众中的表演是为民间艺术所做的最好的广告。作为热爱安第斯拉丁音乐的他们,常常进行一些公益慈善表演,特别针对年幼的孩子们和青年人。卡塞雷斯认为,一旦用你的艺术感染了受众的心灵,你就不用再害怕它会受到冷遇甚至消失了,因为这种灵魂的触动会促使他们一起来关注、继承和保护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