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2011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44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已达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达656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
如果以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大陆城市人口可能早已超过农村常住人口,而城镇人口的首次超越则意味着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比例格局的全面改变,其背后有着更深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即农村人口对城镇人口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新中国成立,制定国家工业化战略,现代化布局都是建立在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认识之上。城镇人口数量的反超既是工业化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中国已经转为一个工业国家。无论从国家自身的定位,还是进而的国家战略制定上,这样的重大变化都是不容忽视的。
应当说,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为推进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作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上,城市化是一个世界范畴的概念,各国城市化速度、发展程度或有快慢、先后,但作为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城市化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甚至重要部分存在,中国城市化已经或目前面临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经历的。
在许多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不少人开始放慢脚步,反思城市化带来的诸如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以“城市病”警惕城市化危机。国内也有人对伴随城市化而来的各类问题表示担忧,甚至有人提出其他的发展思路,试图绕过城市化,“拒绝”城市化。
必须承认,城市化会带来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巨变,变化与不适、矛盾与冲突会产生一些问题,但也要看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充分。在及时发现并针对性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大力快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主轴。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对城市化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少地方以城市化率为判断依据和检验发展的标准。是不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身份变化,或者城市自身的不断扩容,城市土地面积的持续增长等同于城市化?
我们认为,城市化是城市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城市化的核心是人,人的体验和感受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最终标准。运用多少技术、有多少林立高楼、城市辐射力有多大,这些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元素,又只能是现代化的外在物质元素。从人本身出发,个人对过去乡土社会的本原眷恋,与周围人的关系,与城市的情感联系,这些心理层面的需求只有在生活的便利性、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城市文化的构筑中达成。而只有同时满足了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现代化才称得上真正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