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城北与宁阳交界的地方,有个叫柳庄的村子,传说这里就是古柳下。当地有”柳下两兄弟,一王一圣人”的说法,相传柳下惠和柳下跖是亲兄弟,哥哥柳下惠以克守礼仪被尊为”和圣”,弟弟柳下跖则以率众造反,成了山大王,被誉为”盗圣”,兄弟俩成为两极。
柳下惠本名展禽,柳下跖本名展雄,与孔子同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咱先说哥哥柳下惠,柳下惠官拜鲁国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他为人忠厚,做事认真。传说有一年的冬天,柳下惠出城执行公务,回来晚了,城门已关闭,他只好蹲在城门洞里,等待天亮。这时,他发现城门洞下还龟缩着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柳下惠担心在这寒冷的漫漫长夜里会把女子冻死,于是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并解开外衣把女子裹紧,两人相互依偎着取暖。就这样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这件事传出后,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坐怀不乱”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的。
还有个传说,有一年的夏天,柳下惠外出访友,半道遇上了大雨,便跑到路边的一座小庙里避雨,刚踏进门槛,发现一女子赤裸着身子正在拧湿衣哩。柳下惠急忙退出,坐到庙外的古槐之下,任由暴雨浇淋。庙内妇女发觉后,赶快躲到门后穿上衣服。这是”柳下惠坐怀(槐)不乱”的又一个版本。
柳下惠做人正派,做官也清正廉洁,执法严谨,因而不合时宜,受到同僚们的排挤。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于是有人对他说:”你有德有才,鲁国又不重用你,你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到别国去吧,说不定会有更大的作为和更高的地位呢!”柳下惠却说:”一个人事事正直、终身正直,那么,他只要在人家手下做事,难免要吃亏,遭排挤。一个人只要真心实意为国家做事,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呢?”
孔子对柳下惠的人品赞不绝口,认为柳下惠以正道立身,以正道事人,以正道处世,视功名富贵为粪土,是难能可贵的高尚君子。
孟子对柳下惠也非常推崇。《孟子》一书中,他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大圣人。认为柳下惠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不忠,不因官职卑微而不尽心;身居高位时举贤荐能,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言;贫穷困顿时不忧愁,沦为乡民时仍然心情愉快;无论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一身正气,不受不良习气的熏染。孟子认为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因此尊封柳下惠为”和圣”。
柳下跖则与哥哥恰恰相反。他生得身高体壮,膀宽腰圆,力大无比。虽然,他从小就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但严酷的社会现实,令他彻底失望了。特别是每每见到官府向百姓逼粮要捐时,如狼似虎的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有一天,柳下跖一怒之下,失手打死了催粮的官差。官府自然派兵捉拿他,当地老百姓自觉组织起来,抵抗官兵,保护柳下跖。柳下跖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好选择造反,他拉起由农民、奴隶组成的造反队伍,占山为王,与官府展开了公开的抗争。
传说柳下跖可不是一般的强盗,他思如喷泉,诡诈无穷;他意志坚强,猛烈可怖;他性情急躁,出口伤人;他武艺高强,能把官军打得片甲不留;他文才雄辩,能把错误说成天经地义。
曲阜北临泰山,是齐、鲁的边境地区,防务相对薄弱一些,柳下跖的队伍就在边境一线活动。他率领的起义军到处打击官府,惩治富豪,把夺来的粮食分给穷人。他教给奴隶种庄稼,从外地带来黏谷等新品种;他养了九十九匹马,用来练兵打诸侯和帮助穷人拉庄稼;天旱的时候,他又帮助穷人挖的九十九眼井,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旱涝灾害。所以,柳下跖深得穷苦百姓的爱戴,他的队伍不断扩大,最后竟达发展到九千多人,成为官兵难以抵挡的一支反抗力量。
泰山主峰西面的傲来峰上,有块”插旗石”,传说是柳下跖树战旗的地方。峰东有”大教场”、”小教场”,是起义军操练兵马的场所。泰山西南麓还有柳下跖的”上马石”、”擂鼓石”,城东南的英雄山,原先叫”号令山”。泰山西麓的”川道”,是连接齐、鲁两国的主要交通干道。柳下跖占据泰山后,驻扎在”柳王洞”,当奴隶主贵族、富商们经过”川道”时,其部下在”号令山”上发出信号,北面的”擂鼓石”上便有人擂战鼓向山上报信。于是,柳下跖在大、小教场集合队伍,亲自率众下山,截获财物。传说陈国官员鲁秋虎奉命到齐国献宝。路经泰山脚下,宝物被柳下跖的队伍劫了去。鲁秋虎凭着自己能说会道,便去拜见柳下跖,企图要回宝物,结果被柳下跖臭骂了一顿,赶下山去……
奴隶主贵族对柳下跖恨之入骨,而老百姓对柳下跖拥戴有加。传说有一年,泰山山洪暴发,水势汹猛,崖塌岸倾。柳下跖赶来后,奋不顾身跳进水中,说来也怪,柳下跖用自己的身体竟挡住了洪水,保住了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后来,这一带的人们出门坐船,撑船的人讲有’河神大王’保佑平安。而这个专门保护百姓身家性命的’河神大王’就是柳下跖。
柳下跖还是”黄河都大王”,专管黄河。黄河里的水如果涨了,他用鞭一打,河水就倒流回去。
章丘城南有坐赭山,山石赤红色。当地人称”赭山”为”跖山”或”柳将军山”,相传柳下跖与奴隶主官兵大战时,他和他的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山上的石头……
柳下跖的义军采取流动式战术,边战边走。一路之上,吓得奴隶主纷纷逃进诸侯们修筑的城池,而被解放的奴隶纷纷参加义军,队伍更加壮大。传说他的队伍还曾转战到山西晋水一带,至今在山西牛家口村留下来的”柳盗石”(插旗石)、”寨峁山”(扎寨处)、”安谷梁”(囤粮处)、”支锅土侯”(做饭处)”柴庄”(积柴处)等古迹,似向后人们讲述这段悲壮的故事。
再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对柳下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回到鲁国后不久,听说柳下跖又回到泰山南麓,攻打下一个奴隶主的城堡,抢劫了人家的财物,驱散了奴隶,杀死了奴隶主,还把奴隶主的头挂在树上……
孔子气愤地找到柳下惠,希望他能出面劝降他这个罪大恶极的弟弟,孔子说:”父亲能指令儿子,哥哥能教训弟弟,自古老理。如果父亲令不动儿子,哥哥管不了弟弟,那么父子兄弟之间还有什么亲情可言!人伦关系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柳下先生啊,你当代的大贤,鲁国的能人哟,你弟弟是盗跖,危害天下各国,损害了咱鲁国礼义之邦的好名誉,你居然不去教训教训,放纵不管,任其发展……”
但柳下惠对他这个弟弟的所作所为,虽也痛心疾首,但确实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制服他。柳下惠摇头叹息道:”先生说的对,当父亲能够命令儿子,当哥哥的能够教训弟弟。如果子不认父,弟不认兄,拒绝听从父兄的命令和教训,即使你的再好,也拿他没法呀!”
孔子气愤不过,决定自己亲自跑一趟,他要用”仁义道德”去感化柳下跖。
孔子乘坐马车,由颜回和子贡陪着,来到泰山之阳,找到柳下跖驻扎的营寨。
刚进入一个山口,便被一伙人马截住,厉声问道:”你是什么人?干什么的?”
孔子说:”我是孔丘,来此劝你们大王行善事,做个和睦、知礼之人的。”
哨兵把孔子到来的消息报告了柳下跖,柳下跖不由地怒道:”这老家伙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只会摇唇鼓舌。叫他快滚!”
但孔子不肯走,说是受柳下惠之托,来找柳下跖好好谈一谈。柳下跖只好令人把孔子请进山寨叙话。
孔子进了大营,迈着碎步,走近前又后退几步,表示恭敬。然后一再地向柳下跖跖作揖行礼。
柳下跖本来对孔子的到来就很反感,所以也不回礼,也不让坐,也不说话。
孔子尴尬地站在一旁,干咳一声说:”将军生得眉清目秀,天资聪明,又善于带兵作战,实在是世上少有的将才啊!”孔子见柳下跖不搭腔,又说:”我听说,伟人分为三品。身躯高大,仪表堂堂,人人尊敬,是上品。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各个方面精通,这是中品。勇猛刚强,敢闯敢干,能带队伍作战,这是下品。上中下三品能占一品,便有资格坐天下了。将军,这三品你占齐了。可你……你却被人家叫作盗跖,我很替你惋惜。如果你能听我的话,解散队伍,从此不再造反,我可以替你向国君求情,不光免了你的罪过,还要封你个官职……”
柳下跖一听,怒道:”呸!我才不上你的当哩。想诱我落入你们的圈套,没门!”
孔子心平气和,像啦家常一样给柳下跖讲”仁义道德”、”文王周礼”之类的道理,柳下跖根本听不进去,无疑于对牛弹琴。
柳下跖对孔子也十分了解,他讽刺孔子说:”你那一套道理,不要说动我了,就是连你自己也救不了。你忘了,你在齐鲁无立足之地,只得周游列国,但在陈蔡受到人家的围攻,在卫国差点送掉了老命。你四处奔波,求名谋利,毫无结果,自己倒落了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结局!”
柳下跖说的孔子无言以对,柳下跖更加得意地说:”你说我是盗跖,我看你是一个盗名窃誉,迷惑天下,货真价实的盗丘!”说完,柳下跖喝令左右,把孔子轰出山寨。
孔子被气得面如土色,浑身发抖。走出山寨后,抓了三次马缰绳都没抓住。只是摧促颜回、子贡: “快走!快走!”
后来,柳下跖又转战到莱芜矿山一带,在与官兵的撕杀中,不幸身亡。义军拚命争夺终于把柳下跖的头从敌人手里夺了回来,用一个木盘端着,准备回老家安葬。当走到一个山峪时,只听得柳下跖的牙齿咬得’格格’响,大家便就地埋葬了柳下跖的头颅。为了纪念柳下跖,当地人就把这个山峪叫做’咬牙峪’,后来’咬牙’二字念讹了,就成为’老鸦峪’了。
柳下跖被尊为圣人,其说始见于宋末学者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赞》中,云:”古称柳盗跖为盗贼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极处,能出类而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