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有关教师的话题相继涌现,其中照例又有关于师德的讨论。当然,师德的话题由头也不少。近日教育部将师德纳入五年一次的注册考试中,形成全国性的争议。今天又有报道,新洲一小学出台“特殊校规”,它将教师收到的家长短信数目列为评优争先考核的条件之一,这事在当地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现代社会的道德焦虑,体现于特殊行业尤甚,例如医疗、教育。在此前的评论文章中,我们将职业大致分为了两类,一为“谋事”的职业,价值仅体现为“饭碗”;二为“谋人”的职业,价值体现为对人乃至社会的拯救与塑造,即如医生、教师。对于这第二类职业,社会赋予了更高的期待值,一旦这些行业的道德状况出现了下降,就会形成普遍性的社会忧虑。因此,这些年来的教师节,“师德”的讨论逐渐取代了“尊师”的讨论,并成为眼下的热点话题。
师德被普遍忧虑与关注,这必然会激发教育界疗救师德的迫切愿望。而在众多疗救的努力中,师德考核又是最常见的一种,而新洲该小学的“特殊校规”,又不过是其中的一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特殊校规”代表了教育界疗救师德的常规思路。也许,他们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如果要把作为内在追求的师德,变成能够从外部施加影响的事物,大家都能够想到的可能就是量化考核了吧。
在这个“特殊校规”中,短信数目被视为教师在家长中的人气体现。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学生,人气自然不会高。这是短信考核的逻辑。但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一旦短信数目真被列为考核条件之一,短信背后的家长心声也就异化了。为了争取考核成绩,短信数字可以人为增加,家长发短信和教师考核之间,可以达成默契,这甚至可以成为家长讨好教师的手段。量化考核的吊诡之处正在于,它可以将人的行为全部集中在一个功利的目标上,却不能真正激发人的内心改变需求。因此,师德从来都靠的是内在的追求,而不是一个量化考核之下的产物,道德不会是一个流水线的产品。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已然成为流水线产品。有了流水线的教育,很难不会出现流水线的师德。这种“流水线的师德”,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应试成绩的过分重视,也体现为教师对应试教育所承载的价值观缺乏批判性的接受,但体现为对学生心灵、人格的重视不够。如果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量化师德以考核,不过是让教师学会虚情假意,因为他们若无人格教育的基本信仰,又怎能真心诚意地铸造学生的灵魂世界?
“特殊校规”抑或其他类别的量化考核,反衬出教育本身的茫然。也许真不是教师没有了师德,而是教育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中的“道”,便是教育的精髓。在古代,它首先是知识分子的道统,是人文的传统,其次才是具体而微的知识和技能。斯“道”若一脉相承,教育才有了自己的基石,而教育本身自会遴选自己的传道者。
如何疗救师德,本质上是如何疗救我们教育的问题。当师德都变成了要从外在技术手段来补救的东西时,师德本身的价值就已经值得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