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表示,教育部将推行教师定期注册考核制度 ,今年将选择两个省份进行试点。今后,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 ,定期注册的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及教学工作量考核等,其中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9月7日《京华时报》)
完善教师的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教育部推行定期注册考核的初衷很好,将师德而不是业务作为首要考核内容,同样符合社会对师道的期许,也有助于教育走出“唯成绩论”的功利主义泥潭。没有商量余地的“一票否决”,更足见教育部提升师德的决心。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体系下,在市场过度侵蚀教育的环境下 ,师德正成为越来越稀缺的品质,一些老师眼中只有分数、奖金、职称这些纯物质的东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了被他们遗忘的口号。这一方面是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息息相关。欲令教育走出功利主义泥潭,必先正师德;欲正师德,必有以师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打算推行的教师定期注册考核,方向无疑是对的。但光有正确的方向还不够,细节往往能够决定成败。就“师德一票否决”而言,对于师德的详细界定当然重要,其按钮掌握在谁手里,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节。
如果“师德一票否决”的按钮在校长、教育主管部门手中,那么,自上而下的考核很可能会令“师德一票否决”成为少数人说了算的游戏,急于通过考核的教师也会一味唯上,甚至钻营舞弊。倘若考核结果如此,必然与教育部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他们接触最多的也是学生。师德如何,学生们最有发言权,只有把“师德一票否决”的关键按钮交到学生和家长手中,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的师德才有生根发芽的机会,师德考核也才有足够的说服力。教师同事和校长们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而绝不能影响学生和家长对师德认定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