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就要到来,5月18号也为期不远。这两个日子有何意义和联系?原来,前者是起源于美国、流行于世界的“母亲节”;而后者,是农历四月初二,善于教子的孟母仉氏在这一天产下孟子,根据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和部分儒学学者、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者的倡议,将这一天设为“中华母亲节”,今年将在一些城市首次主办和推广。
因为国际性的母亲节在中国已逐渐得到社会认同,自从设立这样一个“中华母亲节”、并以孟母为这个节日“形象代表”的呼声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争议。倡议者对此进行了深思熟虑,认为设立一个“我们自己的”母亲节有充足理由,十分必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认为,当中华儿女吮吸母亲节的文化乳汁时,这位母亲代表却是洋妈妈,这样的事不宜再继续下去;我们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不是“跟着洋人走”,恰恰相反,是为了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而孟母,是深得国人敬仰的母亲典范,最能胜任“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这番话,有道理也有号召力。
质疑者和反对者却认为,这首先是狭隘的民族主义:都是为感谢和爱戴母亲,既然大家都已接受了源自美国的母亲节,硬生生再设“中华母亲节”有何必要?是不是只要是来自国外的节日,我们都要再设一个“本土”的取而代之以表现“民族精神”?其次是利益炒作:在推动“中国母亲节”上,孟子故乡山东某市最为积极,如这个节日真的覆盖全国,将是该市一笔颇大的无形资产;即使这个节日不能深入人心,在争议过程中也等于为该市做了广告宣传。另外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诘问,比如有人就“中华母亲节”定在孟子生日说:为母亲而设的节日,怎么不是母亲的生日而是儿子的生日?!
“中华母亲节”引起争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欣慰的现象。“中华”是神圣的,“母亲”也是神圣的,但不少人并未因“中华母亲节”的倡议结合了两种神圣在一起,就放弃了个人的思考而盲目信从,质疑者和反对者的观点体现了不被名号压倒、依然能独立判断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本来是十分稀缺的。同时,“中华母亲节”的倡议者和举办者也提出了十分可行、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尊母行动:在李汉秋的《致全国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公开信》中,他敬请全国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在中华母亲节前做两件事:布置每个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好事或送一件自制的礼品;布置每个学生写一篇以中华母亲节为内容的作文(这条似乎有“培育市场”之嫌)。说到底,节日本是形式,重要的是节日所蕴涵、凝聚、倡导的精神价值和行为向度——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对母亲有份感恩、爱戴、孝敬之心,操心养育子女的女性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尊重,以此为理想图景,我想是不会引起任何“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