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2008年以来,济宁市以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为新的起点,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加速建设现代产业新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水城的有效载体,巩固创建成果,拓展创建内涵,延伸创建领域,创建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群众化,城市文明指数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今天的济宁,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学校,从社区到家庭,处处涌动着一股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处处呈现出文明和谐新风尚。
齐抓共创文明城市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工作列入全市重大工作事项,摆在牵动全局的突出位置来抓,通过组建专门班子、完善运行机制,组织一系列大型会议和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强力推动。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成立了以单位“一把手”为组长的创城领导机构,分管领导靠上抓,明确专人具体抓,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把所有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实行“六定三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定措施、定人员,包时间、包质量、包达标。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利用阅报栏、宣传栏、公交车、出租车等阵地,进行无缝隙的社会宣传,在城区设置大型公益广告78个,印发创城宣传画、未成年人教育宣传画、“十大不文明行为”宣传画、《市民文明手册》10万份,公交车、出租车上不间断地滚动播放创城宣传资料,使“创城”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形成了“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的强大声势。强化资金保障机制。把创城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坚持多元化投入、保障文明城市硬件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市财政每年都拨付专门经费,用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典型宣传等工作。2009年以来,市财政拨付宣传思想、精神文明等专项活动经费达到895万元。
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水准的真实反映。在创城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突出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核心,以此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步提升。
抓机关带基层。两年来,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宗教形势等专题,共举办专题报告会20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和党员中组织开展了争当 “带富先锋”、“和谐先锋”、“服务先锋”、“敬业先锋”、“励志先锋”等“十大先锋”活动;指导全市2.1万名各级党组织书记扎实开展领导点评活动,实现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全面覆盖。进行综合素质培训,集中轮训各级各类干部1.8万多人次。抓实践增实效。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重视发挥关工委等工作机构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五老”志愿者队伍发展到4.6万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全面加强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1000多所,建成市盲校、聋哑儿童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学校13所,建立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两处,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抓典型树榜样。近年来,先后发现培养宣传了110个个人和集体重大典型,连续12年开展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文明窗口、十佳行业标兵、十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等系列评佳活动,连续两届评选 “感动济宁”十大人物,一批优质服务名牌、文明诚信企业、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成为文明创建的先锋和楷模,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
把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宣传教育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过程,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吸引和督促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立足岗位参与创建,在实践中为创城增色添彩。
开展和谐社区创建。组织社区文化节、运河之都邻居节、家庭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深入实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提高了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与水平。目前,市区80%的社区有居民学校、图书室、服务站、宣传栏、文艺演出队伍和文体活动场所,蒋林社区、后铺社区、?河花园等成为品牌社区。推进行业文明创建。连续多年在全市各行业开展 “讲职业道德,树行业新风”活动、 “讲文明、树新风,全力办好文化节”、 “创优质服务品牌,树行业文明新风”、 “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时代标兵。实行城乡文明共建。开展 “城乡联建创五好”、“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组织5000名市县乡三级干部和606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村居进行结对帮扶,建立了城乡联动、文明共建的工作机制。今年,在全市农村实施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大力实施 “乡村文明行动”。全市每个乡镇县级文明村数量达到30%,每个县级文明村有20%的文明示范户,到2015年底,全市7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彻底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文明行为习惯的大改善、农村文明程度的大提升。
大力优化城市环境
文明城市建设是硬环境与软环境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优化服务环境,建设阳光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执行机制,健全决策执行情况反馈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 “万名代表评机关”、 “民主评议行风”活动, “十佳中层干部”、 “十差中层干部”评选活动,今年还首次推出 “百名科长评议”活动。优化市容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按照 “中心突出、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总体布局,全面拉开中心城区框架布局,南部建设北湖生态新城城市主中心,北部建设济北新区城市次中心,东部打造高新区科技新城,西部建设运河生态经济区,形成了“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101.3平方公里。去年投资183亿元,开工建设城市路网、水系改造、生态环境、大型公共建筑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建重点工程131项,旧城改造完成80%以上。优化治安环境,建设平安济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我市被授予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称号,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县、先进县行列。优化人文环境,建设文化名市。大力实施 “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27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同时举办了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和五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去年又举办了首届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进一步奠定了我市国际儒学研究交流中心的地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济宁会场)、第三届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 (济宁会场),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成功申办第23届省运会,场馆建设全面启动。
改善民生共享成果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从而使创建活动走进群众心里,融入市民生活,获得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市政府每年都承诺办好10件民生实事,去年市县两级财政民生投入10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1%。围绕 “学有所教”,实施 “教育优先”战略,全市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教师工资全部实现县级统筹,去年财政教育预算投入达56亿元,占预算支出总额的2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8%,投资21.8亿元全面改造中小学校舍。围绕 “劳有所得”,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去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新建186个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区,我市进入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行列。围绕 “病有所医”,大力改善医疗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参合率达到98.7%,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围绕 “老有所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20元/月,农村提高到1700元/年,农村 “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2%。围绕 “住有所居”,强化住房保障,两年来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近3.2万套。连续四年资助1.3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完成危房改造,今年计划再资助3000户,彻底消除农村“土坯房”。围绕 “困有所济”,多方帮扶困难群体,两年来共有1.4万名企业生活困难职工、1.2万名贫困学子、24万人次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免费为183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配发轮椅,为196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