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15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集体采访活动,邀请了刘枫、刘庆柱、单霁翔、舒乙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就“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方方面面问题,接受了众多参会记者的采访。
A “申遗”与保护意义非凡
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大运河有着25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它流经今天中国区划的6个省、2个直辖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时也是防洪灌溉工程。目前,大运河山东济宁至浙江杭州段还在发挥着重要的通航作用,而济宁以北段落已经断流。但是,大运河上至今还留存着许多古代的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沿岸还留存着大量如崖谷、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方面的相关遗址;沿线还有不少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性的城镇、街区和村镇等。
单霁翔感慨地说:“大运河是一项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构成的混合遗产;是静态与动态共同构成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由点、由线、由面共同构成的文化遗产的廊道;是由古代遗址、近代史迹和当代遗产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化遗产。”
正因如此,3月11日,刘枫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会上发言指出:“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长廊。在长城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初步有效保护的今天,我们要加倍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这不仅具有丰硕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B 京杭大运河现状堪忧
据了解,2006年5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带队,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数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并邀请文物、历史、考古、水利、建设、规划、南水北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全程考察了京杭大运河的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对大运河的现状和沿线的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结束后,大运河所孕育的文明,令考察团成员惊叹不已,但大运河所遭遇的窘境,也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惋惜和心痛——缺水!污染!破坏!正威胁着千年大运河。
由于水的宝贵,黄河以北运河沿线各地筑坝截流,运河上游的水很难流向下游,如今,京杭大运河山东济宁以北河段已经基本断流,有些河道长年干涸废弃,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了垃圾场和污水道,还有一些有水的河段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河水发黑发黄,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同时,和京杭大运河伴生的官仓、会馆、驿站等古建筑,有的被岁月抹去迹象,有的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被“改头换面”,甚至毁坏殆尽。部分古运河河道以及与运河相关的古代水工建筑,如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性破坏”。附着在运河两岸及河上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散落在民间,逐渐消失匿迹。依托京杭大运河兴起、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村镇,在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被不适当拆迁和改建,使一些运河古村镇逐渐失去了传统的特色和味道,使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变得模糊不清。
C “申遗”与保护前期工作已展开
据记者了解,目前,京杭大运河的和“申遗”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05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了我国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同时,据单霁翔委员介绍,目前,部分运河文物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也在展开,一些科学研究成果正在陆续形成。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也已经公布和注册了65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9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运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也在编制,一些地段还启动了环境整治工程、抢救修缮文物等工作。如:济宁把古运河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杭州的小河直街编制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杭州建设运河博物馆等等。
D 保护和“申遗”的制约因素
虽然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已经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开端,但是,保护和“申遗”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面临的问题十分繁杂。单霁翔指出:“目前主要面临着九大问题: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长期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才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缺乏保护方案;流域环境严重污染,文物本体年久失修;建设性的破坏,威胁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保护性开发或者破坏,改变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沿线城市缺少文化特色,呈现趋同化的倾向;多头并管,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尚未组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机构;沿线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需要加大力度。”
E 政协委员呼吁国家社会高度重视
2005年12月,郑孝、罗哲文、朱炳仁三位专家,联名致信给大运河沿岸城市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以更好地保护我们民族的珍宝;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刘枫、刘庆柱、单霁翔、舒乙等58名政协委员,向大会联名提交了《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从中国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的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3月11日,刘枫委员再次代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大会第三次全体代表大会上作了发言,再次呼吁: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并对针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针对大运河的保护和整治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并管局面,缺乏保护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的问题,刘枫委员建议: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成立由国务院牵头的京杭大运河管理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保护、申遗、和开发利用工作。建议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保护标准和重点;针对“申遗”工作存在的基础工作薄弱、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等问题,建议由全国政协牵头,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有关专家、沿河政府和政协参加的京杭大运河研究机构,对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及时把相关文化遗产公布为保护单位和历史村镇,协调和督促有关保护和“申遗”。同时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申遗”工作。
同时,刘枫委员还指出,长城的立法,对长城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加大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力度,也必须由相应的法律保障。鉴于京杭大运河保护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建议国务院近早制定出台《京杭大运河保护条例》,对京杭大运河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保护规划编制、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等做出明确规定,推动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
刘枫委员和舒乙委员也分别就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古河道相衔接的设计方案,在充分利用古河道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对运河历史遗存和风貌的破坏,延续运河文脉。同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面修复运河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再现千年古运河的整体风貌。
接受采访的四位政协委员,共同主张建立健全适应大运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相关的保护责任;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增加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等。
F 齐心协力迎接挑战
单霁翔指出:“大运河的‘申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前,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个跨区域、空间尺度如此大的文化遗产。并且这个文化遗产包括了人文的、自然的、静态的、动态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等因素,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如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没有先例。但是,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在‘申遗’的过程中进行大运河的研究,把大运河整体的、最辉煌的方面作为申报的项目,列入申报的内容。”
刘枫委员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相信,经过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大运河的‘申遗’一定能够成功,我们也希望通过大运河的‘申遗’造福于大运河两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