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6日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各地群众以多种形式迎接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节日。
5日8时许,汨罗江两岸人头攒动,江面上飞驰的龙舟与汨罗长乐《故事会》、宁波镇海《九龙柱》、浙江余杭《滚灯》等非遗项目展演遥相呼应,拉开了第七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的序幕。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诗人屈原满怀忧国之情,怀沙自沉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后划船捞救,宽阔的江面上一时百舸争流,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端午风俗,以此纪念屈原。
6月4日,北京市民来到龙潭湖公园放河灯感受端午文化。6月4日至6日,龙潭湖公园将举办祭祀表演、赛龙舟、放河灯等端午节纪念活动。中新社发 陆欣 摄
来自中南大学文学院的280名毕业生,也在汨罗江畔屈子祠前获得学位证书,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在屈子祠前举办学位授予仪式。在屈原的画像下,全体毕业生以朗诵屈原经典作品、现场签名和宣誓等形式缅怀和祭祀这位诗人。
民俗专家、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浴兰节、龙日、地腊等名称。
而无论水乡还是内陆,龙舟都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节目。
5日,位于三峡库首的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又擂响龙舟竞渡的战鼓。“今年降水少,三峡水库的水位比去年下降了不少。一些山头也漏了出来。”前来观赛的秭归茅坪镇居民付先足指着三峡水库内隐约可见的小山包说。
但他说,目前的水位不会影响赛龙舟的质量。这里的龙舟多由杉木或柏木打造而成,形似昂首翘尾的“龙”,工艺精湛。舟上“龙头”既有玻璃球镶嵌的“龙眼”,也有用彩丝制成的龙的须髯,栩栩如生;“龙尾”高翘,运动灵活,可自由摆动;舟身经打磨后涂以桐油,再由工匠专门绘制五颜六色的“龙甲”。
在江西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的虎山村和霞山村,群众向干涸的殷家大河调水,龙舟竞渡照常开展,吸引了周边数千名群众前来观看。
“你看,以前河面可以让四只龙舟并排行进,现在只能容纳两只船。”虎山村村支书殷谷泉说,今年因为大旱,殷家大河出现干涸,即使有调水补给,水深还是比往年低了近1米,但当地群众依旧热情不减。
“我在北京打工,为了端午节与家人和乡亲们团聚,参加龙舟比赛,专门坐车赶回来。”25岁的小伙梅学辉擦去脸上的汗水说。
即使在西北戈壁,人们对龙舟的热情也丝毫不减。
4日,“在蒙蒙细雨中,甘肃省高台县2011年“端午游湖”暨龙舟赛活动在黑河湿地保护区大湖湾水库景区拉开帷幕。
高台县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西部,素有戈壁绿洲的美称。高台县旅游局局长宁华说,这里虽地处西北戈壁,但传统观念上属于江南的赛龙舟风俗却早已在这里扎根,成为当地群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南粤民间,对龙舟还有很多趣解,与竞渡相比,另有一番精彩。比如“起龙”:龙舟制作十分讲究,均以数丈长的原枝坤甸木做龙骨。坤甸木木质坚韧不易渗水,但是却忌北风和日晒,所以平时龙舟都要埋藏于河底淤泥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以后,龙舟就要从淤泥中请起悬置于“龙船床”上,这就是所谓的“起龙”。
还有“进水”:粤人视水为财,龙舟从“龙船床”上正式下水的日子也极为热闹,俗称“进水”。杨箕村村民姚国源说,这一天,全村人都要来到宗祠祭神,将置于神庙或祠堂中的龙头龙尾请出,给龙舟手洒“圣水”,进行龙舟采青活动。至于“龙舟饭”“应景”“犒龙”“藏龙”与“入窦”等环节,更各各颇具趣味。
庆祝端午的同时,“非遗”资源也在传统民俗节庆中被充分“激活”。
今年端午假期期间,上海郊区古镇罗店热闹非凡。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古色古香、紧扣传统民俗特色的“节目”,上午有灯谜竞猜,下午有龙船表演,晚上有灯彩展示。民俗专家说,罗店的龙船和灯彩,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现实的资源。
4日下午,在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也吸引了过往游人驻足观看。杂技、竹琴、杖头木偶、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形式相继登台,艺人们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但端午节让人回味悠久的还有更多,比如粽子、艾草和中国人关于过往的回忆。
离端午节还有1天,家住山西平遥的董培良老人就和老伴在家包起了粽子。老伴负责包,他忙前跑后地端水、煮粽子,70多岁的老两口乐在其中,非常温馨。
平遥古城是中国北方一座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董培良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虽然时光飞逝,“40后”的他仍然保留着一些珍贵的端午节记忆。
“艾虎乍悬沿户绿”。“端午节一大早,平遥古城里挨家挨户的门环上都插上了艾草,用来除去不祥。”董培良回忆说,艾草有一种清香,所以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古城里,大街小巷都飘着香气。
除了艾草,雄黄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新中国刚成立时,家家户户都会买雄黄泡雄黄酒。董培良说,老城里的人家很少喝雄黄酒,而是把它点在12周岁以下孩子的额头、鼻子、手心、脚心以及耳朵上,据说可以驱蛇避邪。
说到辟邪,董培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五色线。上学前,母亲会把由红、绿、蓝、黄等各种颜色编织起来的彩线系在他的手腕上,从手腕绕一圈后,再从手背绕一圈,把中指也拴住了。“小孩们个个骄傲地戴着它上学去,互相比较着看谁的最好看。”
“城里人生活节奏快,孩子们虽然放假了,但是儿子还在忙工作,小孙子也在准备中考,大家都懒得亲自做粽子吃。”董培良说,但只有亲自包粽子,才能体会浓浓的节日气氛。
“米买的是当地最好的,你再看这红枣也是肉多、核小,”董培良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节日更不能马马虎虎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