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山东代表团代表王元成在多名代表的附议下,向大会提交了将泰山命名为“国山”的议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国山”的议案。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的泰山,与孔孟之乡济宁市毗邻,春秋时期,居住在泰山南麓不足50公里处济宁曲阜的孔子曾多次登临泰山,战国时期,居住在济宁的邹城孟子也发出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
王元成代表表示,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上定义的“国山”,但民间一直以来有“泰山”为“国山”一说。“泰山”为“国山”说,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赞成者:泰山称国山名至实归
泰山之所以被世人推举为“中华国山”,除去它的历史之久,信仰之广,影响之大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泰山与中华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 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正是在不断攀援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攀登的感受,促使人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从孟记录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都精辟地揭示了这一主旨。
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汉代史家司马迁便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
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类似的表述还有“泰山不让砾石”、“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泰山元不让微尘”,都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
登临泰山,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雄浑澎湃的日出奇观了,她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以至于形之梦寐、牵之诗魂。这一对泰山日出的无比崇拜,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
泰山“雄重盘礴”的山体,自古以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汉代刘安便有“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之说。从此泰山成为体现“国泰民安”此一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泰山之下所置州府,均循此意而命名为“泰安”,岱顶丈人峰上有题刻曰“国泰民安”,正切中泰山文化的这一精髓。
因此,泰山已不仅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这一角度看,泰山被确立为“国山”,乃实至名归,当之而无愧!支持将泰山命名为“国山”的提议。
反对声音一:泰山不能就这样被定为国山
今天在网上看到:在正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山东代表团代表王元成在多名代表的附议下,向大会提交了将泰山命名为“国山”的议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国山”的议案,暂时还没有看见其他有关方面的回应,但是我认为不妥,而且十分不妥,应该停止这样的建议的执行。
这种行为既有代表为自己吸引眼球的嫌疑,又有为地方牟利的嫌疑。国山的事情,是全国人民的事情,泰山有多重,是全中国人民乃至的事情。尽管历来泰山受到帝王将相的青睐、垂涎,可是这就代表全国人民的认同吗,孔圣人说过登泰山而小鲁,是因为孔子生在鲁,周边是平原,能看见的山也就有泰山,其实去过泰山的人也知道,泰山在中国的名山中也并没有什么就超群之处,仅是受到的吹捧多了点。此次王代表的议案其实在民国时候就有人提出,当时是为了争取民国时山东代表,一旦有此建议,肯定会受到山东人的认同,当个代表就是囊中之物。
暂且放过所有的名利不谈,我只想问问定一个国山有必要吗?黄山、泰山、庐山、峨嵋、就是我们内蒙古的大青山都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在一方人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都应该爱护、赞叹,在我们心中都是同样的分量,何必非要弄个“国”,这不是以前的“御用”标志的变形吗?
况且真要是到了非要评出来个“国山”不可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是把中国的所有名山大川都列在一起,让全国人民评选孰重孰轻,何必在这样的会上象偷袭似的突然把这个问题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准备的条件下拿出来讨论。
综合一下我的观点:定国山是全国人民心中信仰的事情,就像龙是图腾一样全民族的信念,不是一个会就能解决了的事情,泰山就是真能成为中国的国山,也应该是一些经过全国人民推心置腹、综合评选的结果,而不是现在这样在其他名山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突然性袭击似的提出。
反对声音二:将泰山命名为国山是本位主义
“思考是理性的行动,而幻想是理性的愉悦。”雨果的话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当有人提出将泰山命名为“国山”的时候,你还真难明白那究竟是幻想的愉悦呢,还是理性的思考。
应该说,泰山在历史文化意义上是“重”的,然而在现实当中是否还那么“重”,值得探讨。你听那首名歌《我的中国心》,唱的可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历史上,泰山作为传统文化里山岳符号的代表,主要是帝王文化,所以本质是帝王之山。泰山的“封禅”很著名,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拜天地的活动,封为祭天,禅为祭地,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皇帝都举行过封禅。帝王热衷封禅活动,一是昭示“君权神授”,也就是说权力是上天给的,而不是百姓给的;二是宣告“太平盛世”,即“封禅以告太平”,就是说明皇帝有“德政”。那么,这样的“文化传统”在今天还有多少价值?它与我们所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距离有多大? 网友的“归谬法”也有浅显朴素的道理:接下来是否还得有国河、国湖、国岛、国树、国草、国鸟?既然有“国山”,那么是否还得有省山、市山、县山、乡山?那真是没完没了的。设想一下,如果来自杭州的代表提出将西湖定为“国湖”,那会是让人击节,还是让人喷饭?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都需要有正确的“全国”意识,而不能“在什么山只唱什么歌”,把本地的简单唱成全国的。王元成有一句话,大约说出了背后的真用意,他说“每一位泰安人会有一种自豪感”。这大约就是“地域本位”。若是高眼界高视野为“国山”提建议,那也应该是首先提议“设立国山”,而后提出有若干名山可作候选,最后可说自己那边的泰山“比较适合”——这样既不排斥“地方特色”,亦非“地方主义”,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建议“将泰山命名为国山”;否则就会让人怀疑你仅仅是“胸怀泰安,放眼祖国”,甚至是“胸怀旅游,放眼钞票”。
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必须站在全国的高度看问题,问题才能有高度、有深度。而被狭隘本位主义所“统帅”的人,往往弄的是“三句半”。如今“本位主义”的人还真不少,反对春运不提价的经济学家,是从自己的学术本位出发的;反对物权法的若干人士,是从自己的观念本位出发的;至于反对关注“全球变暖”的学者,大抵是从认知本位出发的。
昨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好消息,那就是下一届全国人大将首次选出农民工代表。让每个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这正是“全国意识”、“全民意识”的体现;如果没有“会当凌绝顶”的高度,是不会作如是考虑,不会看到、想到农民工的。当国民思考水平已越来越高的时候,代表、委员们的思想需要跟上;哲人叔本华早就提醒过了:“当心!不要使你的脑子作了他人的跑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