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塑像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如果从文化和旅游意义上说,却是一个似乎很简单但又值得思考的话题 。
2011年是中华文化旅游年,孔子塑像在天安门广场落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塑像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如果从文化和旅游意义上说,却是一个似乎很简单但又值得思考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常常看见广场上骑着高大骏马的民族英雄雕像。为了强化主题,街道设计多为放射状,以便人们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都能看到。
或许,城市广场体现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西方国家在广场上展示的是英雄主义情结,而中国历代很少有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广场,无论是都市还是县城,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城市和街道的命名也饶有趣味,西方有华盛顿、林肯大道,而中国绝不会有刘邦市或者李世民街。中国城市广场在“江山”和“江湖”之间微妙地转换,文化人物成为上与下,内与外协调的代言。朝代可以更迭,民众可以融合,但文化却在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中延续,这正是中华文化永恒的生命伟力。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堪称经典。明清以来,广场由墙体合围成狭窄的T字形,改造时打破东西围墙,向外延伸形成东西长安街。两侧分别修建代表人民权利的人民大会堂和象征灿烂文化的历史博物馆,中心轴线以国旗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核心,与古老的天安门城楼、前门楼遥相呼应,实现了从“帝王至上”向“人民至上”的主题转变与升华。
广场的功能主要是仪式性和休闲性,天安门将这两点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国家重大活动的需要,也是全国人民集聚的场所。用西方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的理论讲,一个城市的意象由五大要素组成:道路、广场、节点、标志和区域。天安门广场将这些要素集为一体,但在建筑之间,用谁来作为代表,一直悬而未决。孔子像的落成为广场铺上了厚重的一笔。
一个民族应该重视文化传承。从这个意义讲,孔子塑像树在天安门广场当之无愧。正如孟子所说: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禽,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塘,都是同类。但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在国家博物馆前,高大的雕像犹如一座中国文化的丰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有人说,孔子像树在天安门广场会使广场的气氛显得太沉重。其实,这只是片面理解。从旅游角度看,孔子的旅游世界十分丰富而精彩。设坛讲学的孔子常带领学生春游泗水,相当于今天的郊游,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光游历中奠定了“山水比德”的经典理论。周游列国的过程更似当今出境游的丰富体验,在“游于艺”的追求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岂不是既休闲娱乐又蕴涵文化的旅游境界。看来,孔子的文化游既博采众长又弘扬文化,令我们羡慕而尊崇。
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像成为中华文化游的坐标,也奠定了文化游的原点。有丰富至美的中华文化,我们相信,精彩旅途一定会伴随千年的文化历程,如孔子吟唱在齐鲁大地,如沐春风,歌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