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3月17日,山东省文物局举行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揭晓活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山东省政府副省长黄胜出席活动。单霁翔局长亲自为“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揭晓。
山东博物馆自去年11月16日开馆以来,社会反响强烈,观众参观热情高涨,截止到3月16日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近65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近13万人。应广大观众要求,省文物局决定开展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首先由文物专家学者,从山东博物馆馆藏的20万件藏品中综合全省文物情况和特色评选出30件文物精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观众和社会各界通过现场投票、报刊专版投票、网络投票等多种形式进行投票,在为期一个月的评选活动中,共收到15万余份选票。根据得票多少,又经过观众代表复选和专家终审二个环节,最终产生了鲁国大玉璧、蛋壳黑陶杯等“十大镇馆之宝”。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亚丑钺(商),九旒冕(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甲骨文(商),颂簋(周),郑燮双松图轴(清),鲁国大玉璧(战国),东平汉墓壁画(汉)。此外,还评出了四件“特别奖”藏品:运河漕船(明)获观众最喜爱奖,天风海涛琴(唐)获最具听觉冲击力奖,蝉冠菩萨像(东魏)获最具故事情节奖,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明)获最具视觉冲击力奖。
最早的商代文字——甲骨文,在商迁都安阳之前,都城为奄(即孔子故里济宁曲阜)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在致辞中指出,今后山东省博物馆以及全省博物馆系统要进一步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推出主题鲜明的文物展览,经常组织文物普及活动,创新服务手段,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坚持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文物藏品与历史故事相结合,陈列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高深的文物专业知识科普化、生动化,使观众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创造亲切、随和的氛围,努力将山东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大众鉴赏高雅文物与艺术、休闲、娱乐、教育的殿堂。
山东是以“齐鲁之邦”闻名于世,历史文化灿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4万余处,馆藏文物15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8万件,已建成各级各类博物馆170余座。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文博系统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扎实推进,保护领域不断拓展,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以山东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和《国家文物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合作加强山东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为标志,全省文博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文物资源保护对于经济社会的拉动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大的彰显,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