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今年的二月二日适逢二十四节气之一的 “惊蛰”,从这天起农村正式进入农耕期。为了期盼丰收,金乡县部分地区的农民还在延续着千百年的迎惊蛰 “撒灰画囤、执鞭祭芒”的民俗活动。
在肖云镇杨圣喜家里,笔者看到早早起床的杨圣喜从锅膛里掏出许多灰烬,在院落里用灰烬圈撒成四个直径约有两米的圆圈,边画边告诉笔者: “这是用燃烧后谷物秸秆的灰烬在画盛装粮食的囤。”
杨圣喜告诉笔者,惊蛰这一天 “撒灰画囤、执鞭祭芒”是祖辈留下的传统,寓意着粮食丰收;孙子肩扛盛装面饼的口袋在囤里行走,则寓意着一生都生活在谷满仓、食在手的殷实生活中,至于 “芒神架牛耕种”则是老人都认为芒是掌管春天和农事的神,曾化身儿童的形象手执柳鞭架牛耕种,所以就形成了在惊蛰这一天,让不满十岁的儿童扮作芒神,手执柳鞭架牛耕种,并给芒神贡献食物和磕头祭拜,盼望能给人们带来丰收。
相传,芒神又名句 (勾)芒,为少昊的后代,其本来面目是鸟身人面,死后化为木神 (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和农耕事宜。据唐代著作 《辇下岁时记》记载,每到春日农忙时节,各级官府的属员们率队到东郊举行鞭土牛、祭句芒。从字形来看, “句芒”的 “句”字,像一个刚刚萌芽出土的小嫩芽,头是勾着的,而 “芒”字则是那些毛茸茸毛刺, “句芒”两字就做了春天和生命的象征。而由于民族、地域的不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句芒的形象和职能又有所不同。
金乡县文化馆馆长王文慧表示,一些类似的传统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逐渐地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但都表明了民众期望着有一个丰收的年岁;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特别是谷物单位生产量的不断提高,山东很多地方的多种期盼丰收的祭祀仪式也由繁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