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一直受到尊重,高山流水觅知音之类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
    唐朝大气磅礴、盛世豪华。人们梦想回到唐朝,爱它的“男耕女织,丝路繁忙”,爱它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爱它的“纸香墨飞,辞赋满园”。唐代到达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中咏叹友谊的很多诗句至今脍炙人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在问刘十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王勃在宽慰即将赴任蜀州少府的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在劝慰远行的董大;“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思念杜甫,“斗酒诗百篇”的李白连喝酒都没有了兴致……
    这样的友谊,怎能不让人敬重感慨呢?更让人惊奇的是,唐代很多写友情诗歌的背景都是春天。白居易把元稹看做自己在长安七年得到的唯一朋友。两人春游城南时,“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在诗歌史上,这样大量的唱和之作是不多见的,“元和体”种诗歌也领导了一时的潮流。春天是希望和梦想生长的季节,这友情也该如青青杨柳一样旺盛吧?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人渐远,送行的人依然伫立江边,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处,仿佛是去追赶行人。“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这首诗为李白最有仙气的诗歌之一,充满了烟花三月那种高华的空间。陆龟蒙说:“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这时历史上称作“开元盛世”的年代,国力强盛,在离别之时,虽然怅惘,却不悲伤。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要走了,劝朋友再喝一杯酒吧。当然要喝酒,连一代枭雄曹孟德也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很浓烈,人很真性情。“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何况,朋友去的不是中原的梁州,而是阳关之外的地方。折了柳,喝过酒,也只能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了。我们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感觉浓浓的情感直达人心。
    诗人王昌龄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一生十分坎坷,多次被贬。被贬的原因,史书都没有说明,只是含糊地说他“不护细行”。王昌龄因事被贬谪岭南,经湖南岳阳时遇见李白,于是写诗赠送。次年,王昌龄由岭南返回长安,不久又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听说之后,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杨花落时,“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已经听得见子规的叫声。明月是唯一可以在天涯海角看到的,李白不仅要把自己的心寄到明月上,而且要用风迅疾吹到友人处。这也正符合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让人想起一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此话可为真诚友谊的最佳注脚。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谁能说这只是表达的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才是诗人的肺腑之言。千年前的唐朝诗人,在春天日渐蓬勃的气息里,倾注一腔真情,编织着有自然香气的诗行,至今让我们久久回味、憧憬。